第七百零三章:制衡

    第七百零三章:制衡 (第2/3页)

   现在黄巾军共计有二十九郡,二百八十六城。

    每城留下守备兵力五百人,便要驻防十四万三千人。

    边界郡县需要屯集大量的郡兵,需要留下的兵力更多,凉州羌氐虽平,但是守备军兵不可不留,粗略一算,仅驻防的部曲便要二十万大军。

    二十万大军,仅是发放军饷,就是一大难题。

    不过实际上并不需要这么多,毕竟并不是每一城都需要留五百人。

    现在黄巾军腹地城邑一般留守的是由军中因伤退役老兵,还有募集的一些青壮组成的地方警察部队,以及鹰狼卫的缇骑来维持治安,在两城或者三城的中心城池驻扎一支部曲,用来应对特殊情况。

    被太平道影响时间久远的并州腹地基本没有多少的黄巾军,基本是以不需要发放军饷的屯田兵来处理一些内地的事务,战兵基本都集中在边境地带。

    但是凉州和刚刚收复的中州留守的军卒还是比较多。

    现在黄巾军之中,经历了制度改革之后,只剩下了三处军区。

    太行军区、两郡军区,弘农军区,三大军区,分别定兵额两万人,一万五千人,一万五千人,共计六万人,由于毒、刘石、何曼三人任兵备道。

    州牧制和三司制现在并行。

    州牧是一州的主官,许安设置的州牧虽然没有汉庭改置州牧后那么大的权力,没有自主征兵等权力,但是也掌管一州行政、军事、监察、司法等各项权力。

    不过这些权力都被三司所分去,实际上州牧的权力被削弱了很多。

    现在在凉州担任承宣布政使一职的是原来的内务令杨绩,而提刑按察使则是由原本鹿台三家李家的家主李恒,兵备都护使则由曾经于毒的义弟白饶担任。

    黄巾军现在军队分为四级。

    一级是指直属于许安领导的部队,诸如武卒、锐士一类。

    二级则是指军区之中的军卒。

    三级则是各地留守的守备部队。

    四级则是指屯田兵。

    除屯田兵不发军饷以外,现在黄巾军中其余各级的部队全部都发放军饷。

    每三月一考评,半年一升降,优者升,劣者下。

    黄巾军一直以来,都是靠着查抄豪强世家的资产来充实钱库,并用其发放军饷。

    虽然鼓励商业,让商业兴盛了一些,太平道的财政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但是军队开支巨大,仍然是有些入不敷出。

    占据了关中之后,坐吃山空的情况进一步的得到了缓解。

    董卓败亡,关中大部分的豪强世家仓皇逃窜,很多的工匠被滞留了下来,这其中就有专门铸币的工匠,而铸币的器械也大部分完好无损。

    黄巾军如今有数处大型的铜矿场,金银矿场也有数处,长期的征战黄巾军抓获了大量的俘虏,这其中有鲜卑人、匈奴人、乌桓人,当然也有汉军的军卒。

    当初那些参与了朔方之战的南匈奴人,很多现在都还在矿场之中开采矿石。

    各州豪强世家中人被定罪的更多,他们都被送往劳动改造,现在太平道的各大矿场之中并不太缺乏劳动力。

    一如太行工坊一进坊间所看到标语所说的那般。

    我们正在前进,我们正在做前人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和伟大的事业,我们的目的一定能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

    现在的太平道正快速的发展和不断的进步,只不过这一切都需要时间。

    军队训练需要时间,政令推行需要时间,律法实施需要时间。

    矿石熔炼需要时间,铸造成兵刃,打造成盔甲,制作成马具这一切都需要时间。

    开垦的农田要耕种数年之后,生田才会变成熟地,收成才会更好。

    修缮道路,短期也要数月,长期甚至需要数年,现在黄巾军各地仍然还在修缮道路。

    水利工程各地都在修建,水井、水车等简单的水利工程需要的时间少,但是河提、水渠等大型的水利工程却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新兵入伍、新生入学,工匠学校培育工匠,都才刚刚步入正规,第一批入学的学子现在都还只是郡学生,两大国学院除了那些归附的豪强世家中的少数子弟外,没有其他的学生。

    讲武堂,太平道的陆军军官学院,还有道堂等等学院毕业出来的学员其实也并没有多少。

    识字已经开始军中和城邑之中推广,但是距离普及却还是差的很远。

    各大城邑都开办了报社,太平道的一些政令,一些发生的事情都被详细的记载在报纸之上,发送给城邑中的人观看,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句话来说,任重而道远。

    现在绝不能急于一时。

    汉庭和魏庭两方的实力并不弱。

    袁绍有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