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 大捷

    第一百章 大捷 (第2/3页)

 这往外跑的一头撞在大殿旁的一个金钟上,嗡的一声巨响,把全乾清宫的人都吓得两腿打战。崇祯听到钟声,突然惊醒过来,他大笑道:“好啊!大胜了!大胜了!”

    来人,马上把这消息通告全城,就说我们大捷了。

    那个什么,叫御膳房准备酒菜,朕饿了。慢来慢来,备辇,朕先去奉先殿,拜见祖宗。还有啊,叫田妃来。叫皇后来。等等,先不用叫她们了,朕马上去她们那里……”

    众太监听崇祯语无伦次,也不知该去哪好了。最后一致决定,全体跟在崇祯屁股后面,看他清醒后还有什么交待没有。

    崇祯兴冲冲就往乾清宫外走,忽听后来清咳一声,回头一看,报信人还在地上候着呢。他忽想起什么大笑道:“你叫什么名?”

    “白柔水。“白柔水说道。

    “白柔水,你报信有功,朕封你参将之职。你回去告诉李鸿基,朕一定重重赏他。”

    崇祯说完,马上对一个太监说道:“另外,召集在京文武官员进宫,朕要当众大捷的消息……”崇祯大笑着出了乾清宫门。

    大捷的消息一传出去,整个京城都沸腾了。

    大家原来还疑惑,不是说李鸿基逃跑了吗?怎么他又打败了皇太极呢。他才一千多人,怎么能打败皇太极九万大军呢?

    大家四处打听,才从宫中得知,所谓祖大寿率军回山海关,李鸿基逃跑。都是李鸿基的计策,目的是麻痹皇太极,皇太极等果然上当,在他们大肆抢掠北京城郊时,祖大寿和李鸿基突然率众潜回。合兵一处,在半夜里偷袭了皇太极的大营。女真兵经过多日抢劫,早就防备松懈,根本没想到李鸿基他们还会返回来。因此被杀得大败。士气一落千丈。不得不仓皇逃窜。

    不久前还痛骂李鸿基的百姓们突然来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都说李鸿基是天上星宿转世。而朝中更是一片颂圣之声,某一天,一个酒楼中大家喝酒,有一个百姓竟然提议,要仿魏忠贤的故事,给李大人建生祠。

    这提议一经提出,不少人极力赞成,可马上有人破口大骂,李大人可是大英雄,又不是魏忠贤,建什么生祠啊。两伙人在酒楼大打出手,把酒楼的碟子,碗子,盘子摔了一楼。最后大家竟互扭着去了官府。官府也不敢逆大家的意啊,都不知该怎么办了。还是书吏人老成精,说我们现在乱嚷什么啊,等李大人回来再说这事吧。反正大家都是李大人的铁杆支持者,李大人说东我们就东,说西我们就西。

    这番话获得两伙人一致赞同,酒楼老板见形势大好,马上找两伙带头人秘议一番,不多时,酒楼碗碟全换成新的,从酒楼至下,全是红绸子挂满,上面大书:“欢迎李大人凯旋而归。盛纪酒楼。”这酒楼一挂出红绸子,整个北京都觉得这广告作用不错,于是一齐要沾名人的光。明代的北京忽然如两十世纪的大城市一样,到处都是广告语。有眼光独到了,马上开酒楼,起名就叫鸿基酒楼。

    于是乎,整个北京出现了五十多个鸿基楼。有人一看,这事不行了,于是起名叫真鸿基酒楼。那边又有酒楼一看,你叫真鸿基酒楼,咱就叫老鸿基酒楼。

    民间闹成一团,这朝廷也风气大变。不少人天天赞扬崇祯慧眼识英雄。就是原来拼命攻击李鸿基的一些人,现在也只好是锯嘴的葫芦,无话可说了。

    何况众官员忙着出城,查看自己在城郊的产业没有没受大太的损失。所以,朝内真是和气一团啊。崇祯拜过祖宗,见过六部官员和内阁大臣后,才想起应该马上派兵去助李鸿基。现在,各路勤王兵马也陆续来到了。崇祯忙命他们向北追击。务必把皇太极等东虏一网打尽。

    这些人马还没开拔,却先闹开了兵变,这兵变一气有四五起。都说军中好长时间没发饷了,如今到了天子脚下,又解了京城这围,眼见城里花花世界,吃香喝辣,难不成我们这些当兵的就该喝西北风。皇上应该犒赏三军。然后再出兵。

    一提犒赏三军。崇祯差点落下泪来。还是鸿基好啊。不但不跟朕要银子,还给朕弄银子。

    没办法,先打发这帮大兵走再说。

    书中暗表,崇祯还真得感谢李鸿基,因为,历史上,就是这些勤王的兵马,因为到北京后,朝廷无饷可发,闹成兵变,很多人成了土匪。后来在反明的势力中,这些乱兵比灾民起到更大的作用。职业军人造反,那破坏程度可比拿锄头铁锹的农民强大多了。

    等这些兵收了军饷,整装待发时,李鸿基已经传来消息,皇太极一路急逃,已经从蒙古撤回了。

    十一月三十日,李鸿基回京。

    崇祯下令,在京五品以上官员全部到城外十里长亭迎接。而且圣旨规定,所有官员必须走着去,谁也不许坐轿和骑马。

    这一圣旨恰如平静的湖水激起千层浪。许多人回了朝破口大骂:“。李鸿基算什么玩意,要不是咱们给他后勤供应,他就赢了?”

    还有的大骂:“要不是咱守着北京城,那女真人早攻进来了,哪有机会让他得胜。论功劳,咱也不比他小,凭什么让咱们去迎接他。”

    于是乎,第二天该接李鸿基的时候,竟病了一大片,崇祯大怒,任何人不许请病假,否则严惩不贷,崇祯圣旨一下,病倒的大臣们只好额角贴着膏药去迎接李鸿基。

    城里的事,李鸿基在回来的路上就探听得差不多了,李鸿基暗暗摇头,老子这回可得被一片白眼珠子翻死了。以他原来的脾气,这帮大佬嫉妒也好,攻击也罢。他根本就不想升官,也不想在朝中混,这帮人他压根就不理……但这次,他回来还有一个最主要的目的,那就是救出袁崇焕来。因此此行必须低调。行至通州时,他忽想起上一世看过一个网络里有这个情节,也是皇上在十里长亭迎功臣,那功臣怕引起大家的痛恨,想了个主意,他让所有兵丁护棺而行,以送阵亡将士的亡灵回京的题目来回应。毕竟满朝文武出城三十里迎接这次阵亡的将士,大家心里会好得多。结果此计大妙,满朝文武都心理平衡了。李鸿基决定照抄照搬一下,自己虽有功,但两十世纪不是有句名言嘛。不做事的永远能挑出做事人的毛病来。功劳越大,毛病越多。为救袁崇焕,先夹起尾巴做人。好在自己穿越回去,也不会有人追究知识产权问题。

    在和祖大寿商议,争取他的同意后,他命人准备了百匹白布,许多白纸,一切准备停当,离十里长亭只剩十里路了。

    这天公也凑趣,当凯旋的队伍全身缟素往前走时,天空忽纷纷扬扬下起鹅毛般的大雪来。配着细细的哀乐,整个队伍伍悲剧气气氛极浓。

    李鸿基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