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尉氏夺路

    第249章 尉氏夺路 (第1/3页)

    开矿之事,并不简单。试想,现今工具简单,想从地底下,取出矿石来,谈何容易?打洞下去,手工开凿,再一筐筐背负出来。需要的人手,自不会少。况且,危险重重。

    取出矿石,不过是第一步。其后,还得冶炼。

    据载,既得矿,必先烹炼,然后入炉。煽者、看者、上矿者、炼者、取钩砂者、炼生者,而各有其任。

    仅一座炼炉,就需要四五十人。话说,这四五十人,可不是普通力工,而是懂技术的人才。以徐州利国监例,共有三十六冶。每一冶户,拥有冶工百余人。算一算,这得多少人?

    不过这一点,纪览早已想到。若卧牛寨私营,怕是支应不起。不说要投入海量钱财,仅是数百冶工,都没处找去。更何况,利益动人心。官府、豪绅,哪个不想插一手?

    唯有官营,卧牛寨最得利。一则,卧牛寨可得矿利;二则,山寨众人,皆可获新的身份;三则,执掌矿监,不虞利益有失;四则,矿监归属朝廷,地方不能插手。

    如今,又要加上一条,周济卢氏百姓。

    “纪先生真是大才。”于飞挑大拇指,赞道。

    “殿下谬赞,愧不敢当。”纪览一抱拳,躬身说道。

    “当得,当得。”于飞连声道。

    据于飞所知,如今大宋铁矿,全国加一起,也不到两百家。一年铁产量,充其量一千八百万斤。就这,还是官营、私营,统统计算到一起的结果。若只论官营,那就更加少了。

    在延州时,于飞亲眼见过,很多农户耕种,使用的还是木犁。耕种的速度,自然极低。即便有铁犁,也是价格昂贵。一般百姓,想买也买不起。由此可见,大宋很是缺铁。

    大宋数千里边境,北有契丹,西北有元昊。几十万军队,不敢片刻松懈。巨大的军费开支,压得大宋喘不过气。

    军费一项,除了粮草兵饷,就数军械为最。大宋产出的铁,一大半都归了军用。至于民间用铁,那是顾不上了。

    照纪览所说,这座矿藏储量极大。开掘出来,于国于民,都是大大的好事。一座矿,必带动一方。当地的百姓,可就近谋生。

    即便伏牛深山,也能变的繁华起来。

    想到此处,于飞不由得,记起京城之事。他的神机作坊,也不知如何了?想当初,他提出烧炼焦炭,替代木材炼铁。炼出的新铁,直比百炼精钢。造出的刀剑甲胄,已是大宋神兵。

    只是囿于铁的产量,新式的刀剑甲胄,还没法大规模生产。至今为止,也只有少量禁军,装备了新式军械。

    设一座矿监,何如建一个兵工厂?

    伏牛山中,不缺铁、不缺炭、不缺水、不缺柴。

    如此天然优势,何不就地规划,建一座兵工厂?开矿、冶炼、铸造、淬炼、磨制,一条龙生产军械,岂不便当?

    既然是兵工厂,当然要由军管。平戎军现在,已经有了神臂弓作坊,再多一个兵工厂,那又怎样?而且,由平戎军管理,许多的麻烦,都可以避免。最起码,没人敢来捣乱。

    “纪先生,矿监一职,怕是不能给你。”于飞说道,“但是,某可授你参军一职,筹建伏牛山刀剑工坊。”

    参谋军事,乃军中幕职。品阶不高,只有从八品。但此职,却是军中要职,可参赞军务,掌辎重、军械、文牍之事。筹建伏牛山刀剑工坊,这一职,却是恰如其分。

    纪览愣了愣,一下没反应过来。细一琢磨,不由抚掌大笑。

    建刀剑工坊,可比设矿监,容易的太多了。身为平戎军主将,于飞自己就能决定。顶多,向朝廷报备一下。而且,有平戎军管辖,朝廷、地方、军队,谁都不能轻易插手。

    “殿下高瞻远瞩,智慧绝伦,纪览拜服。”

    “可愿入我平戎军?”

    “卑职纪览,拜见殿下。”纪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