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东京风华 第25章 御前亲军

    第一卷 东京风华 第25章 御前亲军 (第1/3页)

    御前少年军吸引了众多的眼球关注。不是因为军士年纪小,也不是因为勋贵子嗣入营,而是少年军成军背后所代表的意义。

    有消息传说,二皇子死而复生,竟是神奇的身体大好了,日渐强壮,而且智慧大开。

    前段时间二皇子痛打御厨使,不少人都很疑惑。为何一个三岁的孩子,心智比之成年人丝毫不差,竟懂借势而为?若真是这样,岂非神童?这样的孩子当然值得重点培养。

    所谓拳脚力量倒是被一笑揭过,三岁孩子能有多大力量?定是杨世海那厮奸滑耍诈。

    如此一想,皇帝早早的成立少年军,还有别的解释吗?这是为二皇子筹备嫡系亲卫呢。除了储君,还有谁能拥有这样的待遇?哪里是少年军,分明就是御前亲军。

    谁不想攀上下任皇帝的马车?所以,京中一时云动,争相送子加入少年军,就连外任的官员也得了消息,致信家人送子入营。

    军营里的事不用于飞多管。想想也是,若真的由一个四岁的小皇子操持,那就是大宋军方的笑话了,他只要顶着都统制的名义就可以了。

    建军的事进展很快。军营选在了皇城外,就是于飞制香皂的地方。当然,香皂的作坊不用迁走,军营足够大,起了一道围墙隔开了。

    朝中勋贵以及禁军上四军将领们的孩子,正在陆续进入军营。朝廷抽调了一百二十名底层军官担任教头,暂时负责少年军军纪、训练、后勤等各项事务的管理,基本的军队架子已经搭了起来。

    西军遗孤中满十岁的孩子都被送进了军营,一共七十六名。剩下年幼的都留在了宫里识字,等满十岁就要入营。朝中勋贵的孩子们也是这样,不满十岁,都送进了宫里,成了于飞的玩伴。

    近半个月时间,御前少年军终于集结完毕。入营的少年九百一十三名;宫中不满十岁的总共五百三十名。皇宫里一下多了五百多个小孩子,那可真是热闹了。也没有热闹两天,开课了。

    入营的孩子们虽然年幼,但是都有了军籍,自然按照军伍的规矩分班。三人一小队,三小队为一中队,五中队为一大队,一个大队又设押官、队头、副队头、左右傔旗共五十人,两大队为一都,指挥官为都头。队官都是暂定,选身高马大的孩子充任。

    皇帝皇后自不会让皇宫成了少年宫。小孩子们都有集中的住处,统一管理。配备了不少的宫女內侍,照顾孩子们的饮食起居。每天的学习是少不了的,五十人一班,各自有內侍授课,倒也井然有序。

    宫中的內侍都是从小读书的,学问不比前朝的文官们稍差,内侍省、入内内侍省各项机要工作,都是內侍充任,拥有品级。教授这些开蒙的孩子是绰绰有余了。

    同时,于飞也开始开蒙识字,但是只有他一人,皇子自不可能和那么多孩子混在一起上课。他的玉璋苑前后三进,一进住着內侍、侍卫等服侍的人;二进正厅是待客的地方,东边是书房,西厢就是教室了,皇帝安排的教授就住在那里,于飞每天都要按时上课。

    于飞得了一个都统制的大帽子,但他现在身边只有五个人,加上元童就是六个。六毛九岁,大名叫做柳茂,于大刀九岁,李仲达八岁,曲焕九岁,最小的马大壮只有七岁。

    当然,于飞没有计算自己,他才是最小的那个,还不足四岁。不过也快了,眼看就要进入八月,到了八月十五,他就满四岁了。按照现在宋人的习惯都讲虚岁,那就是五岁,已经不小了。

    站桩已经有段时日,几人也算是渐渐适应,整个人的精气神也在神奇的发生着变化。刚来时的茫然无助、谨小慎微甚至是桀骜提防,都被倔强的自信取代。

    是的,倔强,六毛说的,“撑不下来滚蛋。”

    都不愿认怂,那就只能咬牙坚持。

    出宫去军营的想法被皇帝一句话否决了。于飞没有办法,只能相信秦征那班教头,可以好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