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军中耀武 第148章 悬银立靶

    第三卷 军中耀武 第148章 悬银立靶 (第1/3页)

    二月初十,朝廷赏功的诏书,送到了延州。种世衡任鄜延路、马步军副都部署,知绥州。参战将校皆有升迁,并给钱两百万贯,犒赏三军。梁适擢升右正言、知并州。

    第二日,种世衡贴出告示,在延州募兵。

    安抚司门前,人头攒动,好似集市般热闹。门前不远,有一大片空地,此时被围的水泄不通。空地的中央,栽着一根木桩。木桩上,立着一盏银盘。五十步开外,有人张弓搭箭。

    银盘比拳头略大,却是不好射中。一个上午,只有十一人射中。射中者,可得银盘。并被录了姓名,补入种家军。

    种家军之名,只是一个泛称。乃因主帅是种世衡,能征善战、军纪肃然,而被百姓爱戴。其实正规的军号,却是延州锐锋军。

    当初,种世衡调任环庆路,锐锋军留在了延州,驻守清涧城。到了环庆路,种世衡执掌定边军,也被称为种家军。

    此次,种世衡延州平叛,带来的就是定边军。但绥州一战,定边军、锐锋军皆损失惨重,急需补充。种世衡不按常规募兵,却是另辟蹊径,五十步射中银盘,才可补入种家军。

    此时加入禁军,另有一桩好处。

    绥州收复,得到千里之地。无数撂荒的田地,有待重新分配。朝廷采纳了种世衡建议,对有功将士,授予绥州田地。根据功劳大小,从三十亩至百亩不等。之后再有战事,也将以此赏功。

    这项奖赏,真格是全军欢呼。土地是人的根,有了土地,漂泊的人,就是扎下了根,一代代繁衍子孙。士卒有了土地,战斗将更加勇猛。为何?守护自己的家园。

    土地开垦出来,驻军的粮草,基本可以自给自足。有了粮食,人心自然安定。既减轻朝廷负担,也解脱民夫劳役之苦。

    想想此前,边地一遇战事,河东、陕西之地,就要征发数十万民夫,向边塞运送粮草军械,死伤甚重、苦不堪言。

    “土地赏功,士卒岂不争先?”庞籍赞叹,“延、绥无忧矣。”

    书房内,庞籍和种世衡对坐。看着种世衡,庞籍满眼欣赏。他认识种世衡时,还在二十年前。那时,庞籍就断定,种世衡文武双全,智计百出,绝非池中之物,遇时必一飞冲天。短短二十年,种家军名扬天下,已是国之柱石。

    庞籍和赏功的诏书,一起来到延州。

    他这次回京,却是要面见皇帝,禀奏渐谋横山之策。庞籍久镇延州,岂能看不透绥州虚实?但他所图更大,不止绥州一地。他是要统合陕西四路兵马,夺取横山。

    但朝廷中事,往往艰难。并非所有重臣,皆有如此眼光,能看透西夏虚实。他在京城迁延日久,却是神疲心伤,愤慨难舒。

    辽国聚兵边境,勒索大宋,索要关南十县地。此时,也终于有了结果。富弼接连两次出使辽国,终因大宋官家妥协,达成协议。以大宋再增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了结了这次索地之争。

    不几日,李元昊连连失利,最终从渭州退兵。

    但麟州不容乐观,野利荣旺盘踞丰州,麟、府之间寨堡,皆被攻陷。麟、府孤城困守,粮草军械,根本运不过去,已是岌岌可危。

    却在此时,竟有朝臣上奏。言道河外之地,偏僻荒凉、守之无益,损兵折将、徒耗钱粮。既然西夏争抢,不如给了元昊,双方罢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