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百一十二 临安条约

    七百一十二 临安条约 (第2/3页)

,只剩下三个人依旧头铁上书表示要和临安城共存亡,甚至请求登上城墙抗击敌人,守护大宋的尊严。

    这最后三份坚持抵抗的表奏在很多人看来可笑的很,毫无意义,但是在赵昚看来,这是他心中最后的安慰。

    司农寺主簿韩元吉。

    敕令所删定官陆游。

    中书舍人虞允文。

    这三个名字被赵昚记住了,这三个人让赵昚明白满朝文武虽然多位贪生怕死之辈,但终究还是有愿意挺直腰杆做人的官员存在的。

    然而,仅仅只是三个人,并不能支持赵昚继续抵抗。

    他甚至可以想到,这是群臣的最后通牒了。

    作为一个刚刚登基的还没有稳固势力支持的皇帝,除了史浩之外他并没有其它的铁杆支持者,现阶段他的皇位其实是不稳的。

    尤其在这个时候,赵构不在,没人为他撑腰,如果他一意孤行,真的到了危急时刻,极有可能引发宫廷政变,从而失去皇位。

    疲惫到了极点的赵昚终于支撑不住了。

    事实上这就是群臣的最后通牒。

    尽管杨存中作为代表的军方势力没有表态,还守在城上,摆出一副要和明军决一死战的态势,但是如果群臣都想要投降,不想抵抗,那么杨存中一个人如何能力挽狂澜呢?

    而且此时此刻,一些大臣是真的已经有了不臣之心。

    他们谋划着趁着赵构不在、赵昚地位不稳且动摇的时刻推举赵佶在辽东生下的儿子赵铁使或者赵顽使做皇帝,带领他们投降,以渡过难关。

    他们不想和赵昚一起死,也不想和赵昚一起被俘虏北上失去自由自在奢侈荣华的生活。

    原先群臣确实没什么选择,除了赵昚之外很难立刻推举下一个合适的皇帝,但是明国把北宋宗室送了一批回来之后,他们有选择了。

    他们有赵佶的儿子可以做备用皇帝候选人,也能顺顺当当的成为皇帝,如果赵昚真的“冥顽不灵”的话,他们就决定拼着大逆不道之名,也要把赵昚赶下皇位。

    哪怕赵构回来以后会很生气,也无所谓了,谁让最重要的时候你不在呢?

    你自己跑了,留下我们吃苦受罪,有这种道理?

    所幸赵昚没有坚持到他们决定动粗的时候。

    群臣的丑态让赵昚彻底绝望,让他失去了最后的反抗之心,他让史浩搀扶着他走出了宫殿,面对着一派凄惨景象的文武百官、皇亲国戚们,他悲愤交加的发表了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