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零三十二 烧钱的战争

    一千零三十二 烧钱的战争 (第2/3页)

    这其中有赵玉成不小的功劳。

    赵玉成为了徐通所部能够准时越过山丘抵达目的地,  还是费了一番心思的,  比如给他们配备了价格不菲的昂贵军粮——奶制品。

    洪武二年草原大战之后,苏咏霖获得了非常大数量的缴获和大量草原俘虏,这些俘虏大部分都被苏咏霖打发到了辽东、黄河工地上从事重体力劳动,  但是其中有一些掌握技术的人被苏咏霖收集到了中都从事技术工作。

    比如会冶铁的,比如会制作弓箭的,还有会制作皮革骨制品的,  以及会制作奶制品的。

    草原骑兵特殊的后勤模式一直让苏咏霖很是眼馋。

    通过大量奶制品的加成和肉干的制作,使得草原骑兵可以获得非常大量的热量,  其奶制品单位热量可以达到一般粮食的两倍到三倍。

    中原之地很少有食用奶制品的传统,  就算有也是上层社会才有的享受,底层人民和大头兵基本上不可能接触到这些东西。

    苏咏霖在大量获取掌握奶制品制作手艺的草原匠人之后,把他们集中在一起,利用朝廷办设在草原上的牧场开始制作奶制品,  并且想方设法改进奶制品,  使之拥有更长的储存时间。

    苏咏霖还引入了加盐的概念,试图用这样的方式制作出不仅能补充热量还能补充盐分并且有很好的耐储性能的超高效军粮。

    以此军粮配备给大明的骑兵部队,则可以让骑兵部队拥有更强的战争续航能力,减轻他们对后勤的需求。

    这对于未来需要广泛使用到骑兵的西域战略很有意义。

    另外在洪武三年、四年中,  苏咏霖掀起大革命浪潮的同时,也开始对明军军粮进行新一轮的改革。

    除了对日常军粮进行肉类、蛋类和蔬菜类的供给加成之外,  还着重研发全新的行军军粮。

    军队停驻下来或者就在军营内驻防的时候,自然可以吃到火头军准备的热饭热菜,这方面没什么问题,明军的老传统,给大家吃饱吃好。

    但是在行军过程中,最重要的是速度,对军粮的要求就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