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三百四十一 他拒绝妥协

    一千三百四十一 他拒绝妥协 (第3/3页)

周边诸州府,你要做好安排。”

    “嗯,这方面我会做好安排的。”

    林景春点头道:“漳州和南剑州的战争规模最大,资金支持也会及时到位,其他州府的资金支持也不会缺少,泉州能支持到的都会支持到,毕竟泉州最不缺的就是钱。”

    林景春这话倒也不是平白无故说出来的。

    二次明宋战争之后,林景春和财政部相关部门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整顿了一下泉州、广州这两大海港,将一切调整到位了,然后就重开了海上贸易。

    说到底还是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等拳头产品非常给力,海外诸国无法生产,但是又非常喜欢。

    尽管经历了明国的强力约束和调高税率的操作,等海港重开、贸易重启之后,他们还是购置了大量货物带走,并且很快重来泉州、广州,继续从前的贸易。

    当然,这一次他们的贸易对象不再是宋国市舶司、商人,几乎都是明国方面的官员和商人了。

    他们需要向市舶司缴纳更高一些的税率,并且购买商品的价格也提高了,理由是战乱不休,运输生产不易,产品产量下降,不得以提高价格来平账。

    之后明国市舶司更是告诉他们,因为四川叛乱,所以蜀锦生产受到了极大的打击,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蜀锦不能按时供给,所以感到很抱歉,蜀锦的贸易可能要暂时受到冲击了。

    之后,还在市面上流通的蜀锦的价格就在各国商户的恶性内卷之下直接上天,各国客商寻求一匹蜀锦难于上天,为此付出的财富和税款更是数倍于过往。

    一直到洪武七年年末这一段时间,蜀锦的价格才终于回落到了一个相对正常的区间。

    经过这一段极限操作,明国市舶司和财政部更加确定海外各国的客商对丝绸、瓷器等商品的需求几乎属于“刚需”,某种意义上的不可或缺、无法替代,在规则允许的范畴之内,明国方面可以任意操作,以攫取高额利润。

    不过林景春还是维持了基本的理智,没有让底下人提出的各种坑人的规则予以实施。

    他认为做生意还是要讲究一个基本的规则,不能主动破坏这个规则,否则今日之刚需,明日也会被毫不留情的抛弃。

    毕竟丝绸、瓷器和茶叶不是粮食那种没有就要死的硬核刚需,真把人家搞急眼了不跟你玩了,就没钱挣了。

    慢慢来,讲究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给他们良好的交易体验,这钱还有得赚,还能造福子孙后代。

    能下金蛋的母鸡可不能杀了吃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