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五百八十 训政时期

    一千五百八十 训政时期 (第2/3页)

要的,这至少能把民众代表会议的议程给控制在合理的区间内,而不会让议程飘到某个完全无法设想的奇怪角落里去。

    与其同时,他也感到教化民众开启民智的路途还是任重而道远的,这次会议要是没有自己带领一群国家精英把控方向,根本不敢去想局面会歪到什么地方去。

    他很想把权力交给民众,很想真正意义上实现民主,但是一般民众显然没有这个素质能够承担起一亿八千万人的未来。

    这份责任太沉重,这份权力也太庞大,一般人根本把握不住。

    尽管这些民众代表已经是大明现阶段产业工人、农民和士兵等基层劳动群体当中的佼佼者了。

    实际上,他们也是平民中的精英。

    他们或者工作努力,或者认真勤劳,或者想到了特别的方法帮助大家增加生产量、降低能耗,他们很聪明,他们有着能让群众信服的能力和名望,已然不同于一般群众。

    尽管如此,他们现阶段的素质也并不能承担起国家最高权力决策机构的重任,所以需要长达两个月左右的突击学习才能勉强跟得上大会的进度,能够初步理解这场大会的意义和大会的内容。

    而这其中并不能缺少了苏咏霖的引领和主导。

    所以本质上来说,这一次的民众代表大会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超脱于时代,依然是苏咏霖凭借威望把持着最高权力来推动的特殊情况。

    硬是要说的话,这一次民众代表大会最多只能算是苏咏霖凭借威望推动下的特殊【训政】,而不是什么宪政、民主。

    没有苏咏霖带领九人决策小组和一部分经验丰富的复兴会员夙兴夜寐的教育和指导,这些民众代表是不知道自己手里的票该怎么使用的。

    这种状态的民众代表根本不能决断国家大事。

    所以苏咏霖是打算在民主共和国建立初期,给国家留下一个【训政】的阶段,为大明从帝国转型到民主共和国留下缓冲期。

    在这个阶段内,由他和九人决策小组掌握全部权力,主导大量富有从政经验的复兴会员前往各地指导以民众代表为首的民众们了解国家政治。

    因为长期的封建农业生产模式下,民众并非不愿意关心政治,而是没有素质和条件关心政治。

    封建王朝不会主动普及教育,更不会让民众吃饱穿暖有心思关心政治。

    他们非常忌讳民众关心政治,他们只需要民众充当缴税、卖命的工具人,最好什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