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六百二十 萨拉丁

    一千六百二十 萨拉丁 (第1/3页)

    根据商船队最高指挥官、世界联络部副主任赵阳的报告显示,他们选择沿途中转站地区的一个标准就是当地较为平静,政治比较稳定。

    只有局势较为平静、政治较为稳定的国家才便于沟通和协商,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政治上的平稳来降低风险。

    这毫无疑问是正确的。

    不过就目前来看,他们选择的沿途地区的确都较为平稳,但是问题在于,最终的目的地却有些混乱。

    苏咏霖最初的目的地就是指向埃及地区。

    因为苏尹士运河尚未开通,若要抵达欧洲,要么走非洲路线,向南绕过好望角,然后再向北抵达欧洲,这段路线太长,苏咏霖不想选择。

    于是他选择走埃及路线,把埃及当作中转站,再从地中海直达欧洲,把大明商品倾销过去。

    当时的欧洲人之所以要走好望角,也是无奈的选择。

    因为宗教原因,多次十字军东征把他们和埃及地区的国家关系打成了血海深仇,一座耶路撒冷成为了好几个世纪的战场绞肉机,两大宗教的信徒们为了这座城市的控制权流干了鲜血。

    后面欧洲虽然有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从狂热的宗教信仰中逐渐清醒过来,但是他们和整个阿拉伯世界的血海深仇已经无法化解,想要向东探索走埃及的路子,还是有点小风险的。

    大明则不然,大明和阿拉伯也好,和欧洲也好,没有历史包袱,没有历史纠葛,纯粹只是一个外来客。

    在他们眼里,大明是一个富的流油且拥有大量他们迫切需要的商品的商人形象,不涉及到任何政治和宗教的纠葛,自然无事一身轻。

    所以苏咏霖希望借助和埃及地区的现有政权打好关系,利用埃及国土做中转站,从地中海抵达欧洲倾销商品,进一步建立和欧洲人的关系。

    事实证明,苏咏霖的设想是正确的。

    虽然也是经历了一段小小的风波就是了。

    被称作勿斯里国的埃及在大明进行民主共和改革的同时,也经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