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三章:问

    第五百七十三章:问 (第2/3页)

,资历意味着经验,意味着功劳,意味着人脉,意味着能力。

    这些无不是需要经年累月的时间来打磨的。

    但是,骤居高位的人,这四者,由后到前越来越弱,年纪轻轻,又没有足够的功绩压身,很容易被攻击为幸进之辈。

    这个名头一旦被扣上去,往往一辈子都摘不下来。

    所以,越是年轻的人,在官场上身居高位,越要低调,越要谦和,越要忍让,越要能耐得住寂寞。

    有些事情,急不得……

    正因于此,一时风头无两,连升三级的项文曜,在当上吏部侍郎以后,反而沉寂了下来,整一年的工夫,基本上见不到他在朝堂上说话。

    正因于此,素以敢言直谏,不撞南墙不回头而著称的李实,在以出使瓦剌之功而被擢入内阁之后,成了万言万当,不如一默的木头阁老。

    但是须知,身在其位,当谋其政。

    在朝堂之上,若是仅仅低调沉默,说不准又会被人当成软柿子,弹劾尸位素餐,德不配位。

    所以,一方面,他们需要低调,另一方面,他们也需要实打实的政绩压身。

    现在,机会来了!

    毫无疑问,整饬军屯,对于朝廷来说,是一件重大的政务,一旦办成,那么,就是实打实的政绩,这恰是项文曜和李实二人急需的。

    而且,有于谦这么一个七卿重臣顶在前头,他们只需好好办事,多余的压力,自有于谦顶着。

    更妙的是,历来但凡是这种能够傍身的政绩,基本上都是要得罪人的。

    就如周鉴,他为何能够声名鹊起?

    还不是因为不畏“权贵”,连工部尚书之子都敢秉公执法。

    但是,得罪人往往是有风险的,在根基本就不够稳固的情况下,若是得罪错了人,仕途立时走到终点都有可能。

    然而这次不一样,清查军屯,触动的是勋贵和边将的利益。

    要得罪,得罪的也是武臣。

    当然,话说回来,大明的军屯废弛至今,俨然已经成了一大块肥肉,要说里头只掺杂了武臣的利益,文臣丝毫都没有动,那是不可能的。

    但是,谁叫一场土木大战,文臣上上下下被彻底换了大半呢。

    原本和勋贵交好,在边境军屯当中有所牵扯的重臣,都栽在了土木堡,新上任的老大人们,方才一年多的工夫,哪来得及伸手。

    文臣和勋贵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文臣是生时荣华,一旦人死了,那么门庭也随之败落,直到有新的后辈再进入朝廷。

    但是勋贵不一样,勋贵死了,爵位仍在,多年因各种姻亲关系积累的人脉还在,自然,利益也就还在,所差别者无非大小而已。

    所以,这次清查军屯,毋庸置疑,触动的必然是勋戚武臣的利益。

    大明文武泾渭分明,若是这帮武臣敢因此而针对他们,那么,自有文臣的大佬出面挡下。

    对于项文曜和李实来说,简直没有比这桩事情,更为他们量身定做,能让他们倚为立身之本的事了。

    所以,可以想见的是,到了兵部之后,他们必然同样会全力以赴,帮助于谦将这件事情办的漂漂亮亮的。

    从在朝堂上力挺于谦,到精心配置兵部的侍郎,郎中等官员,只要稍一细想,便处处可见天子对此事的重视程度,几乎可以堪称是给了能够给的最大支持。

    所以,想要阻挠这桩事情落实下去的人或者府邸,自然也是要好好的掂量掂量……

    如果说这场朝会上,还有什么遗憾的话。

    那就是某朱姓阁老逃过了一劫,作为在朝堂上率先掀起党争的急先锋,经过这场朝会,朱鉴在朝中的名望声誉已经一落千丈。

    从一个为朝廷赴汤蹈火,孤身深入敌营迎回太上皇的有功之臣,变成了沉迷官位,依仗功绩只知争权夺利的小人。

    虽然明知道内阁最近的事情只是一个导火索,但是,还是有老大人忍不住将怨气发在朱阁老的身上。

    要不是他一天天的在内阁和俞次辅呛声,天子也未必就会在这个时候,出手收拾吏治。

    官场之上,谁家没有个末学后进,门生故旧,在官职出现空缺的时候,向朝廷直接举荐,一向是老大人们提携后辈最好用的手段。

    但是如今,因为你朱鉴的一己之私,让吏部拿到了被举荐官员年考之权。

    如此一来,老大人们之后再举荐人才,自然是要慎之又慎,毕竟,一个弄不好,说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