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章:闪开,我要开始水了
第七百三十章:闪开,我要开始水了 (第1/3页)
感受到在场众人怪异的目光,胡老大人却依旧四平八稳,眼皮都没抬一下。
这帮人啊,还是见识不够广,创新意识不够。
他胡濙焉是会如此考虑不周的人?
胡老大人立身处世,向来秉持着花费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收益的原则,既然是要卖人情,自然是要送佛送到西。
王越和余子俊两人入了一甲,进翰林院是理所应当的事,若是放在往常也就算了。
但是别忘了,现在翰林院的掌院士是萧镃,虽然不知道他这次会不会受罚,可毋庸置疑的是,他一定日子不会好过。
这个时候,王越和余子俊这两个刺头进到翰林院去,不被拿来撒气才怪,更何况,他们两个的文采,在这届士子当中本就不算顶尖,萧镃真要给他们穿小鞋,都不用刻意寻找理由。
当然,在惯常的理解当中,清流资历是很金贵的,所以,一众大臣们都没有想过,其实进了一甲,也未必要入翰林院。
或者再的不好听一点,老大人们在这些事情上,并没有花费那么大的心思去思量。
朝堂之上的事情多了去了,事事处处都要细细思索,老大人的头发早就掉光了。
所以,如果不是本来就份属自己管辖的事务,或者是出现了会影响自己利益的迹象的时候,老大人们其实都不会花过多的心思。
白了,今天他们就是被叫过来把卷子都重新评阅一遍而已,会试虽然是国之大典。
但还是那句话,别看现在阵仗闹大这么大,可到底,这帮新科进士,对于官场来,都是初生牛犊。
或许对于其他的官员来,结交他们,可以成为助力,但是,对于已经站在文臣最顶尖的在场诸人来,只有这些新科进士攀附他们的份,哪有他们在这些人身上花费心思的份。
就算是胡濙,也不过是随手结个善缘,他老人家之所以这么做,更重要的原因,其实还是因为,归根到底,春闱都是由礼部操持的。
所以,出了这么大的纰漏,胡濙自然是要想法子补救,尽量将之后可能出现的冲突给避免掉。
换句话,他这既是在给王越,余子俊等人送人情,也是在变相的提醒天子。
果不其然,天子听完之后,眉头也是微微蹙起,片刻之后,方道。
“是这个道理,不过,朝廷取士,并非仅看文采,自然,也不必皆入翰林,按例,新科进士馆选之后,要入六部观政。”
“既然王越,余子俊二人不宜入翰林院,便当他二人到吏部与户部去,随于先生,沈先生习政务,诸位觉得如何?”
大体来,会试之后的新科进士,会向两个方向流动,其一是翰林院,这部分进士首先是一甲前三名,会直接被授予翰林编修的职位,其次是在殿试之后的“馆选”中表现出色的进士,进入翰林院成为庶吉士读书。
庶吉士并不是一个官职,严格意义上来,它和国子监的监生一样,只是一个生的身份,在翰林院继续深造,只有经过“散馆”之后,考核合格的庶吉士,才能和一甲进士一样,被授予编修或其他官职。
但是,庶吉士的年限往往是三年或更长,所以哪怕是同一批中举的进士,在科考放榜的时候,就已经拉开了差距。
除了一甲和被选入翰林院的庶吉士之外,剩下的所有进士,都会被派到各部院寺监观政,这个时间相对较短,一般为半年或一年,在此期间,这些进士有官身但无官职品级,基本上就是个打下手的。
不过有一点好处就是,无论是被派到那里,他们的官身都会留在吏部,在整个观政结束之后,吏部会根据他们的表现,结合科举的成绩进行选官。
这是一般正常的流程,不过,在执行的过程当中,也会有些意外,譬如吏部在考选过程当中,缺人比较严重,也会选择直接授官,但是总体来,观政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
这两条路,看似没有什么差别,但是实际上,朝廷惯例,入翰林院者优于在各衙门观政者,这不仅仅是选拔上的差异,更重要的是,在最终的授官上也会体现出很大的差别。
清流的资历,并不只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