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六十一章:大明的未来

    第八百六十一章:大明的未来 (第2/3页)

不得不转入长期的休养生息当中。

    这种局面之下,任何的改革,对于国家来说,都只能是雪上加霜。

    从这个角度而言,说朱祁镇是整个朱家的罪人,毫不为过!

    但是,朱祁玉依然留着他,不是因为什么兄弟之情,而是因为,他想要重启大明改革的势头,就需要朝局的稳定。

    他要做的事情太多了,但无论是哪一件,都需要朝局的稳定,国家的平静,万民的拥戴。

    这也是他一直不愿用雷霆手段解决朱祁镇的原因所在,留着他虽然让人感到恶心,但是,如今的朝局,以朱祁玉的手段,他已然掀不起什么风浪。

    或者说,他只能掀起他自以为是风浪的风浪。

    但是若是无缘无故的杀了他,君臣离心之下,想要重启改革的进程,就遥遥无期了。

    毕竟,朱祁玉只有一个人,他心中纵有千万韬略,仅凭一己之力,也推行不下去。

    以威权手段慑人,终不能真得人心,只能如嘉靖一般,被人只畏不敬,如此,诸臣皆对上谄媚,对下霸凌,说什么改革都是虚言。

    威临四方,以德化人,方是正道!

    朱祁镇要死,也是他自己找死,不能是朱祁玉因一己之私而要杀他,否则,纵然皇位稳坐,也必将重蹈嘉靖的覆辙。

    所以,对于现在的朱祁玉来说,朱祁镇要解决,但是,却不是最主要的问题。

    若是想要解决他,只要肯付出代价,不过反手之间而已,只是时候不到,强而为之,要弥补的太多,耽误的太多。

    哪怕是这数年的动荡,他也耽搁不起,大明……也耽搁不起。

    因此,对于朱祁玉来说,他和其他的皇帝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从一开始,就没有把所谓的祖宗成法放在心上。

    倒不是他不敬祖宗,而是他看过百年,他非常清楚,太祖之制,适于洪武,永乐之制,勉强适于永乐,至于景泰以后,前制已旧,诸多框架,皆已不适于社稷,即便是有所修补,也终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朱祁玉曾经想过,设计一套新的规制,推行下去,将他见到的种种问题,都掐灭在萌芽当中。

    如此,虽然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但是,却不需要漫长的岁月,耽搁个几年,先把朱祁镇解决掉,也不是什么难事。

    可到最后,他还是打消了念头。

    因为,他设计出来的规制,或许能够适应景泰之世,但是最终,几十上百年过去,也终会陈旧。

    无非是一套新的祖宗之法罢了,已然无法扭转结局。

    所以,他要做的,是不断的改革,不断的进取,一条条的破掉挡在所有人的面前的,纸面上的祖宗成法。

    直到最后,破掉横亘在所有人心中的,那套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桎梏。

    如此一来,哪怕是他死了,但是每一代人,在遇到每一代的问题时,都会有新的办法来解决。

    他无法保证,这一定能让大明王朝绵延长久,但是至少,这是一条截然不同的路。

    古有商君强秦之言,谓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如今朱祁玉想要铸就的信念,便是,苟利于国者,无不可变之法!

    这是朱祁玉的野心,也是……他能为大明所做的一切。

    当然,野心再大,也要从小处做起。

    譬如说,皇子皇女的教育,这一条看似简单,但是实则最为紧要。

    先不谈太子的教育,单说宗室的问题,迟早要解决,所以,从朱祁玉这一代开始,至少是新封的宗室藩王,必不可能再像以前一般,被圈在封地当中碌碌无为。

    太祖皇帝最初分封诸王,是希望他们能够和西汉一样,藩屏天下,但是事实证明,这并不是一个好法子。

    这些藩王不仅给朝廷的财政带来了极大的压力,而且,过大的权力,对中央朝廷的威胁不可忽视。

    但反而在大明穷途末路之时,这些藩王能够起到的作用,又微乎其微。

    没有封地的管理权,又不领军,甚至连城门都出不去,这些藩王,除了消耗国家的资源,几乎没什么用了。

    所以,这种局面必然要改变,防着藩王僭权篡乱不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