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名已扬

    吴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名已扬 (第2/3页)

了。

    吴彦名不同于沈万三,他谦和低调,他认为财富既然取之于民,应当用之于民。因此,生意忙碌之余,经常做些造福相邻的善举。他尊师重教,在当地募捐建立多座学堂,供附近学子和贫寒子弟就读。

    吴妙棠兄妹们正是在这善举之下的“松涛书院”读书,女子未出阁前不见外男,这座“松涛书院”是家学私塾,供子女表侄在其中就学。

    书院宏伟壮观,聘请的老师也都是当地鸿儒。为首的一位夫子,就是曾经编纂《永乐大典》的谢缙。他也曾在朝为官,官至内阁,被永乐皇帝革职后暂隐退于此。

    夫子解缙,自小聪颖绝伦、过目不忘,有“神童”之称。洪武二十年,解缙参加乡试,名列榜首(解元)。然而,他虽满腹才学,仕途却并不顺利:

    洪武二十一年,解缙官至翰林学士。当时,皇帝朱元璋非常器重他,命其常在身边。解缙初入仕时,为人刚正不阿,曾指责兵部僚属玩忽职守,尚书沈潜对此极为恼怒,上疏诬告他。朱元璋由此也责备解缙“散自怒”并贬他为江西道监察御史。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解缙进京吊丧。时朱允炆临朝,袁泰乘机进诲言,攻击解缙“诏旨,且母丧未葬,父年九十,不当舍以行。”朱允炆听信诲言,贬解缙为河州(今甘肃兰州附近)卫吏。

    建文四年,当时的礼部侍郎董伦为朱允炆所信任,在朱允炆面前为解缙说了不少好话,这样,解缙才被召回京师复职。

    永乐元年,朱棣登基,升解缙为翰林侍读。随后,解缙与黄淮、杨士奇、胡广、金幼孜、杨荣、胡俨等进文渊阁参预机务。不久,又迁为翰林侍读学士,主编《永乐大典》。

    永乐二年,解缙晋升为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为内阁首辅,这是他仕途最得意之时。恰逢立春时,得御赐金绮衣,与尚书地位相同。然而月满则亏,好景不长。不久,解缙就遭遇了人生更大波折:

    当时,永乐皇帝朱棣有三位嫡子,依次是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和三子朱高燧。按照礼法,自当立嫡立长,毫无疑问。然而,长子朱高炽虽性情温和,却体弱多病、肥胖不堪,多年不为朱棣所喜。

    是以,朱棣即位后两年都没有按照前例立他为太子。反观次子朱高煦,英俊魁梧而擅长兵法,自少年时就追随朱棣南征北战。朱棣数次在战场上陷于险境,皆因高煦奋勇接应,才转危为安。因此,朱棣非常喜欢他。

    当年靖难之役,最重要的白河沟一战,高煦以数千人击溃朝廷的六万兵马,为朱棣打开了南下之路。朱棣曾高兴地在阵前,当着众位将士许诺:“得山东以若为嗣”。

    永乐皇帝年逾四十,储位久悬不决,朝臣们议论纷纷。满朝官员派系分明,文官大多支持高炽,认为废长立幼不合宗法;武将大多拥护高煦,因为他们和高煦一起征战多年,情谊深厚。但是文武朝臣皆心知肚明,永乐皇帝之所以久久不立储君,是因为他倾心次子朱高煦,却又碍于祖宗礼法。

    因众议纷纷,永乐三年,永乐皇帝朱棣召解缙等重臣入宫,磋商立太子之事。解缙作为文官代表,坚定支持嫡长子朱高炽,毫不掩饰自己的立场,说:“为长,古来如此。皇太子仁孝,天下归附,若弃之立次,必兴争端。先例一开,怕难有宁日,历代事可为前车之鉴。”

    永乐皇帝听后面有不悦,仍犹豫不决。解缙灵机一动,为说服成组,又说:“况且皇太子有‘好圣孙’辅佐。”

    “好圣孙”是指朱高炽嫡长子朱瞻基。他天生聪慧英俊,能文善战,深得永乐皇帝朱棣所喜爱,并当众夸赞为“好圣孙”。

    与文臣几番拉锯战之后,朱棣考虑到“好圣孙”朱瞻基,才勉强同意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但是,朱棣仍然非常喜欢次子朱高煦,为补偿他,赐封朱高煦为汉王,并赐予兵权,让其居住在都城,留在朱棣身边,不必就藩。按照皇室礼法与先例,皇子成年之后,就要前往封地就藩。

    太子虽立,朱高炽的表现却并不令朱棣满意,朝中易储言论不断。朱高煦反倒更受隆宠,在朱棣的授意默许下,礼秩甚至超过了储君皇太子。

    此时,解缙又向永乐皇帝上疏:“汉王于礼秩上远逾皇太子殿下,欲行僭越,皇上万不可任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