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 我的回合!

    113 我的回合! (第1/3页)

    无论如何,这个晚上,樊清峰终于失手了。

    李言本该幸灾乐祸一番,却怎样都高兴不起来。

    面对他人的失败。

    弱者嘲笑。

    强者沉思。

    李言深知,写书不可能一直都顺的。

    第一次,你或许运气不错,误打误撞踏上了一条赢得读者的道路,并沿着这条路写了下去。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路边的风景开始重复,路上的人物逐渐雷同,读者难免会转投它处。

    为了活下去,有些作者会另辟蹊径。

    但机遇与风险并存。

    谁知那条路是对是错?

    有人畏惧尝新的风险,在一条路上一走就是十年,或开宗立派,或慢性死亡。

    也有人不改变就会死,即便头破血流也要爬起来再闯出一条路,或浴火重生,或粉身碎骨。

    樊清峰并不是第一个跌倒的,也绝不会是最后一个。

    此时此刻,无数的作者们依旧前赴后继,生死未卜。

    这便是他们的宿命。

    感受到了么,樊老师。

    这,也是网文的一部分。

    “呼……”

    键盘前的李言,痛定思痛,提神一振。

    那么接下来。

    是我的回合了!

    这一晚,要站在樊老师满目创伤的身躯上,重整大纲。

    首先要明确一点,《拔旗恶少》这类点子早就有人想出来过。

    自发书那一天起,也不断有读者推荐过类似的,李言自己也有去阅读学习。

    他很快发现,这类书籍初期的乐趣其实有些大同小异,中期的疲乏也都异曲同工。

    每个故事中,“恶人”都在用反差和巧合赢得好感。

    每赢得一次好感,故事的期待感也便降下了一节。

    灵气更强的作者,可以依靠过人的脑回路,尽量提升每一段情节的趣味性。

    但这是无源之水,作者才华的进步,永远赶不上日更4000的流失。

    因此这类书,多半会死在30万字以内,即便能撑下去,也会愈发枯燥。

    故事越写越窄,瓶颈已近在眼前。

    从前因乐趣而写作的野犬,往往会在这里结束。

    但现在的他……

    要突破。

    这次必须要突破!

    故事的能量要一口气拉满。

    三章内便要积攒足够的能量,像火箭一样冲破狭窄束缚,拥抱更广阔的的空间。

    这个火箭必须是一段极强的情节,一段有趣、长久又不至于失控的强情节。

    在原有的设计中,此时的伊藤诚,应是在想办法另起炉灶,确保家族破产后仍然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这个设想很完满,但实施起来却举步维艰。

    只因经营与商战,越来越难写得有趣了。

    更何况这种主题,本身就非常不适合校园轻。

    如果《拔旗恶少》在学校之外,单拉出一条线做生意,怎么写都不会对味的,只会让读者跳过去。

    很多作者也都做过类似的尝试,最后往往只会得到这样的评论——

    【别写事业了,好好写日常吧。】

    于是作者不得不再拉回日常,硬着头皮续下去。

    就像是围着瓶颈打转的蚂蚁,不要说冲出去,能不掉下去都已经很吃力了。

    另一方面,有关经营商战的故事,已经被无数重生文写烂了。

    起航就是这样的地方,万亿公司满地走,千亿首富不如狗。

    不行的,不能硬写……

    这种时候伊藤诚抽身出去搞个互联网什么的,想想都尴尬。

    但如果不能写这个,还能写什么?

    商业之外,还有什么能支撑起伊藤诚的人生主线?

    嗯……

    政治???

    竞选议员,成为首相?

    一想到这个,李言整个人都站了起来,恨不得天灵盖都要开了!

    无数灵感喷薄而出,连竞选口号都抄好了——

    “我要立法禁止全部文艺作品中的马赛克”。

    “诸君,随我一同去往那没有‘码’的世界吧”!

    嗯,非常非常有趣!

    而且很有空间感,现有角色都可以安排进去。

    李言瞬间进入了作家timing,抓着头在房间中手舞足蹈,走来走去。

    但他刚迈出几步,刚想到了杀进政坛的第一次竞选……

    心头就突然一凉。

    妈的。

    现在的自己,完全承受不起404的代价了。

    不可能再肆意地写出《苏维埃红旗》那样的作品了……

    此刻,好似真的有一盆冷水浇了下来,将他淋了个透。

    他如同一个小孩子一样,失落地,堵着气一样,坐倒在椅子上。

    唉……

    《首相之路》,可惜了。

    再想想,再想想……

    他双肘支在桌上,重又狠命地抓起了头。

    野犬你可以的……

    你一定可以想到更好的情节……

    你……必须可以想到!

    ……

    某年,某月,某日,深夜。

    红砖筒子楼,三层的公共厨房内。

    一个看上去庸凡、潦倒的中年人,正坐在小马扎上,伏在案板旁,借着公用的灯光,盯着眼前的纸张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