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避实就虚

    第五章 避实就虚 (第2/3页)

而已。

    唐高宗都借过突厥兵。他是一点道德负担都没有。他自然不甘于边境的小大小闹。他最先做的就是打上一场大战,大败明军,最少攻下北京,以俺答的实力。形势的变化就成为俺答占据北京,明朝定然会以南京新首都。然北方大部分地方就成为了无主之地,到时候他就能想办法,带着自己的嫡系军队,占据一地,然后招降纳叛,自成大业。至于俺答什么的?

    萧教主虽然也知道俺答也算是英主。但是英主之间,也是有高下。俺答或许能为蒙古中兴之主,但却不可能成为忽必烈,他掌控不了明军北方主力覆灭之后的复杂局面。

    那就是白莲教的机会。

    所以他迫切壮大俺答的野心。

    一个没有北京梦的蒙古大汗,就不是一个合格的蒙古大汗。俺答内心深处,未必没有北京情怀。只是他还是很理智的,深吸了几口气,说道:“南人不是傻子,我听说内三关,坚不可摧,我军攻坚不利,即便是到了关下,恐怕也是关山难越。”

    萧教主轻轻一笑,说道:“大汗有所不知。燕山虽险,却难比蜀中之山,蜀中之山,那才是号称天险,飞鸟难越。但是依然有邓艾阴平道之举。更不要说数百里燕山,难道就没有一二可过的山川。况且,紫荆关,居庸关,倒马关,自然是坚固,但是其他关卡却是未必了。难道大汗不想试试吗?”

    “而且留在这里,与明人一决生死,定今后九边二十年消长。胜亦惨胜。而直逼京城。沿途可以就粮于敌,即便事有不协,也可以拔马出关,谁能当之。大汗还请三思。”

    就粮于敌,说的很文雅。

    其实就是大举劫掠。

    大同挡在宣府的前面,大同城以北常常是与鞑子交战。但是鞑子绕过大同继续深入的战事,这些年也没有几次,真正算起来,估计也就是武宗皇帝应城之战。掐指一算已经是三十年前的事情了。

    三十年太平,足够很多人忘记了战争的残酷。也让人们滋养生息,不敢说一个积蓄很多。但是对于鞑子来说,足够他们捞一笔了。

    有这一笔劫掠的收入,这一战就不算亏了。

    萧教主将利弊分析的如此这明白,俺答的决断也就很简单了。只见俺答一挥马鞭说道:“不用说了,本汗这一次就挥马东去,试一试天下雄关的成色如何。”

    大军调动,没有秘密可。

    俺答阵前调动,更是让刚刚合兵一处的翁万达与周尚文看得一目了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