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避实就虚

    第五章 避实就虚 (第3/3页)

  翁万达的脸色难看之极。

    翁万达也算是老边臣了。主持过很多军务。这广东人一辈子一半时间都在边疆。综合来说,也算是合格的边臣。但是合格与优秀还是差距相当大的。别的不说,翁万达大部分精力都在整顿边墙,整理积蓄。让宣大边墙完备,粮草充足。

    这固然是不错的政绩。但这都是有形的政绩。而能战,却是一个不大好衡量的标准。

    比如这一次,翁万达接到周尚文告急之后,就立即决定援救周尚文。不是他多大度,而是从战略上宣大一体,大同军被打残了。对于宣府来说,也不是一件好事,即便周尚文这个老匹夫,让翁万达很看不惯。

    只是他依然拖延了数日才感到战场之上。

    并不是,他想让周尚文吃吃苦头。而是非不愿,实不能。

    这就暴漏出文官领兵最大的弊端。文官很难真正的了解军中实际情况如何。如周尚文这样老将,一辈子在军中,甚至军中一个百户,他都明白。一个小兵一提名字,大概就知道他是谁家的孩子。

    这才周尚文能力战数辈敌军的秘诀。也是军中上下仰周尚文为父祖的情感。

    但是翁万达却没有这个本事。他集结大队人马一行军,就忽然发现,平日给了他拍胸脯,立军令状,一个个慷慨激昂的将领,一个个都变得拉胯起来。

    翁万达想要做的事情,都做不成。只能退而求其次。

    当然了,这不能全怪下面的将领。并不是翁万达眼瞎,挑出来的将领,全部是鱼腩。一部分也归功于翁万达,他不了解军中实际情况,总是下达一些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当然了,更多的是,这些将领实际能力也是有问题的。

    这种上上下下各种毛病的大军,破绽太多了。

    如果说一场血战之中,周尚文能将两三万军队,发挥出超出两成三成,乃至于五成的战斗力。而翁万达只能将十万军队发挥出七八万军队乃至于更少军队的战斗力。

    这还是前提是翁万达有十万军队?

    翁万达有吗?

    自然是没有的。

    宣府镇与大同镇宣大并列。两个军镇的规模上,因为战略方向的不同,也都有所差异。但是大差不差。而大同一镇,周尚文在紧急集结拉出来就能打的军队,也不过三四万上下,一部分还要防守,不能全部带出来。难道宣府就能了?

    天才本站地址:..。手机版阅址:m..pppp('奋斗在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