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大学问

    第一百零四章 大学问 (第3/3页)

本制度,但是内阁制度有先天缺陷。存在着职权不清,首辅权力过大。没有具体明确的权力规定。既可以无穷的,又能是无穷小。看似面面俱到,其实是面面不到。

    之所以有这个原因,就是因为内阁制度,本身与大明体制都存在冲突的。大明体制好也罢,坏也罢。都是太祖皇帝一手一脚打磨出来的。不需要怀疑太祖皇帝的政治才华。虽然在太祖皇帝体制之中,存在皇帝工作量太大的问题。但内部的分工与制衡,其实是做得很好,否则清代即便沿用。

    但是内阁制度却不是太祖皇帝所创。是成祖皇帝所创。本来不是一个临时机构,一点一点地加强。最后在正德去世,新皇没有登基的空当之中,杨廷和假借皇权,做出一系列大事,改易正德之政,将内阁大权推上一个新的高峰,这也是杨廷和能与嘉靖掰手腕的底气。

    从这个过程来看,就能看出来,内阁的权力是内阁人员一步步扩张,与皇帝一步步让权而来的。并没有做过整体性的规划。

    具体的来说,六部不是内阁的下属,彼此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内阁的权力是为皇帝票拟,没有任何权力干涉具体政务。但是他们又能借票拟之权,做任何他们想做事情。

    而且内阁之中又没有具体分工。所以内阁之权大多集中在内阁首辅之中,甚至有些内阁大学士混得还不如下面的尚书了。比如大学士李本。他出现了多少次,但是不过挂名而已。就是因为他的权力已经严嵩与徐阶瓜分殆尽。他就是做冷板凳的。

    而正因为这个原因,内阁权力都是内阁人员自己夺的,才让内阁之中纷争不断。

    总之,明代内阁体系并不是后世成熟的内阁体系,里面有太多漏洞与弊端。而在嘉靖皇帝这里还好,但是到万历朝的时候,掀起了激烈党争,很多人都觉得,这是内阁体制不全的原因。甚至原因就是部阁之争,也就是掌握行政大权,在大明律之中,也掌握决策大权。毕竟大明体制就是以七卿,也就是六部尚书加上都察御史为首的七个人作为领导核心的。并没有内阁的事情。

    “只是------”周梦臣叹息一声,说道:“请君试问东流水,何日才能复西归?天下大事,都有一定之规,而今大明体制也是如此,内阁纵然有千般不好。但是到了今日这个地步,已经是覆水难收,根本不可能回到从前。只能向前继续走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