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韩邦奇的邀请

    第六十二章 韩邦奇的邀请 (第2/3页)

贤侄高论。”

    周梦臣一愣。他当然知道横渠书院在关中的分量。

    南方有很多书院,心学也是依靠这些书院为中心传播的。并不代表,北方就没有书院了。北方书院密度远远不如南方。但也是有的,横渠书院就是其中之一。

    北宋气学领袖张载,少年的时候,扶灵还乡,路过横渠镇,难以为继,最索性将父亲葬在横渠镇,张载也就在横渠住下来,这也是后世张横渠名号的来临。

    张载晚年在横渠镇讲学,死后,百姓修建张子祠堂。后来被学子改为书院,这就是特用的前为祠堂,后为书院的格局。

    张载关学一脉,在宋后一直在关中传播,即便是在清末,也是有传人的,或许在张载之后,并不算太发达,但却一直深根关中的学派。

    在关中的潜势力很大的。

    即便很多关中士子,未必信奉关学,但是他们与关学士子之间的关系,也不错的。

    横渠书院看似一座书院,但是背后的潜势力非常之大,即便是周梦臣也不敢小视。能去横渠书院讲学,对周梦臣来说,也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原因很简单,周梦臣之前不是没有讲过学,但是听他讲课的,要么是周梦臣自己弟子,要么是寻常学子,而在横渠书院不一样,听周梦臣讲学的人,都是韩邦奇口中所说的,关中读书种子,这些人都是有读书功底,甚至在儒学经典之上,有一定的造诣,可不是好糊弄的人。

    甚至可以说,周梦臣之前的讲学,都不能称之为讲学。最少与心学学者所说的讲学,是不大一样的,唯独这一次,才算是真正的讲学。

    讲好了,自然皆大欢喜。如果讲不好了,将来很多事情,就不大好办了。

    只是周梦臣岂能怕了这个挑战,他心中暗道:“我如果连横渠书院讲学都应对不了,将来还有什么勇气下江南,与王阳明的弟子当面对垒啊?”

    “不,正面驳倒王阳明的弟子。最少分庭抗礼。气学又怎么能压过心学啊?”

    周梦臣不求,自己能说服心学学者。因为他太清楚一件事情了。想要将自己的观点塞入别人脑袋之中根本不可能,大多心学学者,可以说一辈子都在研修心学。他们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感悟,乃至于有自己的信仰。而且学术这东西,很难说谁对谁错,虽然周梦臣觉得心学不适合而今的大明,甚至在明代灭亡之后,很多学者人认为王阳明的心学对明亡富有责任。但是王阳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