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阳明后学

    第八十二章 阳明后学 (第3/3页)

   致良知乃是王阳明根本学说,也是王阳明最得意之所在,本质上,是一种自省的功夫。

    将人心与天理等同,细细思量自己的本心初心。然后反观自己现在的想法,很多东西都是与本心不合的,然后一一反思,将这和念头去掉。

    但是王畿某人觉得,自己一明心体,后面的东西就自然而然的,哪里用什么工夫去去一克服驱除?似乎对他而言,明白了好好学习这个概念,今后定然能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中间没有过程。

    而钱德洪却不是这样的,他觉得,人明悟本体之后,才会明白自己做了很多违心之事,但是这些违心之事做久,都成为习惯,就难以轻易克服,要下工夫,时时刻刻的存想。才能达到良知的境界。

    于是他们去问王阳明。王阳明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道:“王畿啊,你的说法是对的,不过,你这是上根人的教法。良知这东西,你自己本来就有,不假外求,但是这种办法不能适合所有人的,这一点你要向你钱师兄学习的。”

    王阳明又对钱德洪说道:“钱德洪,你说的也不错。不过,这是下根人的教法。而且也是有瓶颈的,毕竟良知人心自有,你这样下工夫,固然进益的方法。但是有时候也难免强求了。心如太虚,何物不有,一闪而过,又有何物是太虚之障。”

    大体感觉,王畿太过聪明。对很多事情理解就有些轻浮了。或者他就是聪明如此,一念而过,就得明白。而钱德洪为如朴质,学问一步步的做下来的。又太过执着了,因为对很多人来说,有些过去的事情,本来不是什么事情,如果时时刻刻去克制,去驱除,反而执念更深。这

    所以,王阳明让他们两个互相学习。一个不仗着自己的聪明,就轻视本体功夫。一个也不要过执着,过犹不及。

    但是王阳明此去,在广西回来的路上,就病逝了。而他们这两个弟子,非但没有互相学习,反而相互指责,在原本的基础上更加偏执,钱德洪隐居深山数十年,下足了苦功夫,要为心学夯实基础,但是本质上,还是太执着了些。一点也不潇洒。如果王阳明在的话,也未必喜欢自己最喜爱的弟子自苦如此。

    如果说钱德洪当年的毛病,发展到现在,只是苦自己的的话。而王畿的问题是,他以他强大的影响力,将整个心学都带偏了。毕竟王畿在心学之中的地位,他讲得话就是现在心学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