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嘉靖三十七年

    第一章 嘉靖三十七年 (第2/3页)

火炮也是由朔州军器监专门订制的,炮身更重,每一门重一千二百斤。火力凶猛。适合海上作战。甚至还有线膛炮的版本,只是因为钢材的原因,三五炮就能打平线膛。而且因为是前装炮,装炮弹的时候,是非常困难的。需要用长柄软木槌,轻轻敲击,一点点的将炮弹装进去。太浪费时间了。只有两三门的样炮。但也有当年北-京城下一炮的风采了。

    这也代表了,大明最高的制造水准。

    不过,这也很贵了。一艘船加上火炮,一万两还稍稍出头的。

    而且这样的船只,完全没有什么运货能力。几乎上能装满所需弹药补给,粮食清水等物资,就差不多了。额外运载量,简直是少得可怜。不过,这才是周梦臣心目之中真正的战船。

    而且不是之前将在船头增添几门火炮就能当战船用了。

    除此之外,还为东海水师增加了其他很多船只。毕竟正规的水师不是一种船型打天下的。总之,东海水师总体上有船只二百多艘,临近三百艘。除却这四十最大的战船,还有一半比最大福船小上一号两号的小战船,分别能容纳四十门火炮,还有二十门火炮的船只。至于更小的船只。东海水师就不装备了。不过,这样的小船,浙军,闽军,还有刚刚建立起的南直隶军,还是要一点的。

    这也是俞大猷思忖了好长一段时间,最后做出的抉择,他将近海防御的责任都让给了当地军方。

    为了这一件事情,俞大猷还有戚继光,卢镗等人好生争论了一番。

    无他,俞大猷手中船越大,炮越多,就越发不适应海边的环境。

    因为海边岛屿复杂的环境,最适合其实是灵活的小船。而不是大船。大船在大海之上,最容易发挥战力。但是在近海,因为风向多变的原因,很容易出现转向不灵,比不上小船灵活。

    当大船失去了速度,失去了转向的空间。那就是是任人屠杀的地步。

    历史上,郑芝龙击败荷兰人战事,料罗湾海战,就是这样大的。而所谓的破西洋船的秘法,火攻船等等,都是基于这个远离的。

    在海上,固然是大船胜小船,大炮胜小炮,但是在近海这个问题,就不一定了。

    近海防御最好是大量小船。

    俞大猷如果将这些小船都纳入东海水师的话,就会出现经费太高了,其次,管理上也很麻烦。

    所以,俞大猷最后决定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