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义乌兵

    第五十一章 义乌兵 (第3/3页)

题。这些人号称抗倭有功的人,其实能力都很有限,否则也不会让倭寇放肆到如此地步。还以为自己是有功之臣。戚继光虽然不刻意针对他们的。但是以军中能者上,劣者下的规矩。

    这些人成不了什么气候。

    而第三派,就是从军派。也就是在戚继光征兵之后,原本没有什么背景,甚至可以说是普通百姓,然后一仗仗打上来的将领们。而义乌人就是这一派里面的小团体。

    戚继光基本上以各色掺杂,不会让任何一派独立占据某一支军队,即便损失一些战斗力也必须这么做。

    而今却不一样了。

    吴惟忠这一次的任务太重要了。之前的种种就不重要了。只要能打胜仗,怎么都行。至于打赢之后,再安置也不迟。

    戚继光说道:“没有问题,你看重那一支军队,可以成建制的调入你营之中。”

    吴惟忠后退行了一礼,说道:“先生,没有问题了。”

    戚继光听了,五味杂陈。

    戚继光年纪尚轻,没有收弟子的想法。但是并不代表戚继光就没有弟子了。

    戚继光在军中训练士卒,同样也训练将领,对于很多将领,特别是从最底层提拔上来的将领,更是劳心劳力,一点点的传授军事知识与思想,甚至为了专门传授这些人,他在军中还自己编了一些小册子。作为军中教材。

    这也是戚继光军中,有很多如吴惟忠这样的将领脱颖而出的原因。

    可以说,凡是这些从最下面能爬上来的将领,都可以说是戚继光的弟子。

    戚继光有没有收弟子的想法,自然是有的。

    在历史上的戚继光或许没有这个想法,但是而今的戚继光却一定有,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他是周梦臣的弟子,身份与地位不一样了。

    周梦臣做了很多事情,但依旧没有改变大明文贵武轻的事实。一个大儒远比一个名将有地位,戚继光打过这么多仗,而今也有爵位在身。但是在社会地位上,未必比得上一个大儒。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真正有本身的人都会想办法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不要说戚继光,就是俞大猷也在儒学上下功夫,似乎想以此提升自己的地位,让别人看自己,不是单纯的将领,而是儒将。只是俞大猷的研究,当时没有人注意,也就是后世人研究俞大猷的时候顺便看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