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风起东方 第四十八章 私下拜见

    第一卷 风起东方 第四十八章 私下拜见 (第1/3页)

    北方之事,宋国朝堂一直都有关注,若是真以为与金国结了盟,议了和,就可以一直高枕无忧,那即便是那些主张合议的官员,也对此心知肚明的。他们愿意倾向于向金国割地求和,除了害怕朝廷的军队打败仗,被恼怒的金兵攻到城下,自己又要开始逃亡,苦于无法过安生日子之外。同时也害怕那些主战之人打胜仗,使之主战一派在朝堂之上深得皇权宠信,失去地位。

    他们也希望宋朝能够打胜仗,但这种打胜仗不应该是朝廷军队主动出击,而只是一种在对方攻打过来时,朝廷军队能够守住,让他们不至于承受战火之苦就行。至于军队主动出击,收复失地,建立功勋,跟他们抢功绩的事情,他们一点也不想看到。

    朝廷并非没有看到民间一片主战的浪潮,他们只是不想看,不想听,除了朝廷目前确实没有什么可与金人对抗的军队,也在于朝廷不希望再次承受战争失败后面临的流离失所,他们寄希望于金人能多信守承诺一天,自己可以多享受一天安逸的生活。这种苟且安逸的思维,存在于宋国朝堂之上,甚至成为了主流思想。

    相比于朝廷花钱开拨军队北伐,他们更热衷于在国内动动嘴皮子,让金国统治下的汉人起来造反,或是金国人自己沉沦下去,就如同当年的辽国一样。这些年来宋朝大大方方地向金国纳贡金银绢帛,未必没有这样的想法,用这些可以不断制造出来的世俗玩物,令金国人沉湎于奢靡享受中。这些从大山中出来的蛮子,一旦见识了奢靡带来的享受后,怎么能够抵御住诱惑呢?他们在等,等金人沉沦的那一天。不管他们能否等到金国步辽国后尘的那一天,至少他们是这样一直殷殷期盼着的。

    但真正要说起来的原因,却不仅仅是因为这些朝廷官员的争权夺利,而置国家安危于不顾,他们纵使想要贪图享乐,不愿为朝廷北伐大计出谋划策,也仅仅还是部分原因。真正令宋朝一直偏安一隅,不愿过长江的,正是现如今的宋朝掌权者,宋朝皇帝赵构。后世对其的解读很多,贪图享乐,不想迎回徽、钦二帝以致威胁到自己的帝位,性格冷血贪生怕死等等,但无论是何原因,赵构这个宋朝皇帝,才是令这宋朝架马车走向偏安,而不是在中兴四将崛起时乘势北伐的操舵手。

    宋朝在靖康之变后,并非没有机会以及能力北伐,在山河破碎之际,中原两河地区的汉人,纷纷组织起来与金人热血奋战,其表现,比之正规的宋朝军队还要勇猛善战,在小股部队的战场上,反而是这些被金人视作羔羊的羸弱汉人更加英勇,战胜者更多。

    这也能说明,并非宋朝的子民都失去了血性,失去了拿起刀兵与敌人作战的勇气,反而应该反思朝廷本身是否出了问题。只是掌权者有时候只会聪明地自认为是宋人军队就是打不过金人军队,而不会承认是自己的领导问题,甚至是整个国家制度上的问题。毕竟这已经上升到国本的问题,掌权者不会轻易承认也是在情理之中。

    所以他们既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无能,也不愿意那些真正有能力的人带领宋人军队去与金人作战,以显示自己这些在朝堂中的人的无能。他们自己无能,贪图享乐,也要将那些一心报国,建功立业,拯救天下汉人的人一并拉下水, 如果不能拉下水,那便生生地恶心他们,若是再不听话,就让他们永远地闭上嘴巴。

    宋朝曾经那个一生热血,驰骋疆场无敌手,令金人闻风丧胆的飞将军,便是最典型的例子。宋国朝堂的那一帮子只愿苟生的人,哪怕一辈子臣服于金人,也不愿意一个不听话的人在他们眼前蹦跶,看得心烦了,那就想办法弄死一了百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