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风起东方 第十一章 金人到来

    第一卷 风起东方 第十一章 金人到来 (第2/3页)

。木匠、铁匠及船匠,主要服务于造船;织工,自然是负责织造巨大且结实的渔网和船帆;水手,则是驾驭船只;渔夫,则是倚仗其丰富的捕渔经验,来负责日后的海上捕渔。

    墨渔坊造船地址定于胶州湾内北岸突出的红岛,原本薛子墨是想过建在后世的青岛,但是青岛如今只是一片荒野,几个散落的小渔村。哪里虽然是靠近外海的深水区,适合建造大型海船港口,但是如今没有水泥,没有大型建造机器,没有条件在那里建造大型港口。再者青岛南端距离即墨足有百多里的路程,实在不方便,薛子墨便暂时取消了将其作为港口的打算。

    最终在咨询过即墨当地的一些渔民后,薛子墨才选定了如今的码头地址——红岛。如今是胶州湾北岸突出的一块半岛,毗邻,密州胶西县,东北是淮涉河与白沙河的入海口,薛子墨设想将建造船只所需的木材,从牢山伐取,通过白沙河水路运抵红岛加工建造。

    薛子墨不知道的是,后世的红岛,确实是渔业基地之一,在这里建立墨渔坊,正合适不过。此时的红岛,只有几个小渔村,都是依靠着平日偶尔在海上捕捞获取一些海鲜过生活。只是这些渔民的渔船,多为小型渔船,经不起大风大浪,只敢在海岸附近捕捞几网,收获不大。

    此时,红岛一处海岸,正有一群来自即墨的百姓,在这里开凿土地,建立各种作坊。本地的一些村民,看到一些穿着官服的差役正组织这这些人建造,他们先是规划了不同的区域,然后让其中专业的人负责去监造,其中还有一些伙夫,他们带来了工具,在一块空地上开始造饭,有些人来到附近的村子里,向当地的村民购买食材,完全没有强买强卖,令当地的村民宽心了不少。

    一些好奇的人也会去周围和那些工人聊几句,询问来历,他们是万万不敢去问差役的。自古以来民怕官,哪怕这些差役表现得很和善,但村民骨子里的惧意还是驱使着他们更乐意和同样是平民的人说话。

    “我们啊,我们是应我们即墨知县的诏令,来这里做工的,知县可是承若给我们每天两餐饭,每天还可以领十个铜钱,这可比在一般人家做工赚的多多了。听说是在这里开个叫墨渔坊的捕渔坊,不过要先造大船,而不是咱们老百姓这些又小又破烂的小船,他们是要造那种能够抗住大风巨浪的大渔船,出海捕渔。”

    “啊~那得多大的船。”周围的人纷纷疑惑地道。

    “估计能载上上百人的大船吧,谁知道呢。”

    “上百人啊,那真的是很大了,那以后我们这些小渔民可怎么过日子,我们肯定抢不过他们啊。”也有人发出了忧虑的声音。

    “这有什么好担心的,咱即墨知县办事,何时欺负过咱百姓,而且你们既然是捕渔讨生活的,想来对捕渔之事也是有些经验的,何不去应诏做墨渔坊的捕渔水手,一样可以讨生活,而且赚的钱可比你现在多多了,咱的知县大老爷,可是位慷慨的人。”

    “我们也可以去应诏?”

    “不信的话,你可以去问问这里的其他人,大伙都知道,想去报名的话,可以去即墨世恩坊,那里会有专门的差役负责的。”

    “行嘞,那谢谢这位兄弟了……”

    这样的一幕,在这片土地上时刻上演着,那些差役也不会过分阻止,只是偶尔地吆喝一声不要偷懒,比之一些劳役要轻松多了。

    …………

    在薛家这边的人在组织建造墨渔坊的时候,即墨县尉田威,却偷偷将最近所发生的事上禀了驻守在附近的金人驻军。

    最近难民急剧增多,主要也是一些人互相转告,令附近更多的难民蜂拥涌入即墨,致使即墨的治安都要差了许多,为此薛慎忙着安抚难民和安置难民住处。为此,他将建造墨渔坊的事情,全部交托给贾茂和钟高两家派来的人接手负责。

    难民涌入,带来的不仅是治安问题,还有粮食问题,以及有可能发生的疫病。薛子墨在这几天看到有一些难民开始发烧咳嗽,才突然反应过来,灾难过后最可怕的事情是疫病。于是他赶紧通知父亲,要赶紧做好难民隔离安置的措施,并给出了一本疫病防控简略手册,里面列举到了一些简单的疫病防治方法。比如要安排难民至少每两天泡一次热水澡,其中加入食盐,房屋周围要撒上生石灰等。虽然简单,但却实用,同时对一些已经发病的难民要及时进行隔离治疗,以免一传十,十传百。同时安排城里的大夫给难民每天监察健康状况,同时做好宣传,不致人群出现恐慌。

    薛慎拿到薛子墨的疫病防控手册,粗略地看了下,就毫不犹豫地让手下的人照着手册上说的去安排处理。如今薛慎已经不知不觉中对自己的儿子给出的一些计策,充满了信任。至于其中一些看不懂的做法,自己不知道其中深意,但也无条件给予了薛子墨信任。

    除了防控疫病,最主要的就是粮食问题,如今每天不断增加的粮食开支,令原本预计能够维持三个月开销的粮草,如今可能只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甚至更短就要耗空。

    为此,薛慎协同钟家、高家,也拿出了部分储粮来救济,只是依然杯水车薪,哪怕一人每天一碗稀粥,也是巨大的量。况且,除了难民这边的救济,还要预留一部分用于墨渔坊的工匠食用,按照薛子墨的要求,工匠必须每天吃饱饭,才能够有足够的力气干活,才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工作。一旦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墨渔坊的建造,待那巨大的海船出海捕渔,每日获得大量的海鲜,就可以弥补每天巨量的粮食消耗。这就是一个与时间赛跑的工程,每一个人知情人的心里都绷着一根弦,他们都在尽最大的努力让事情的进展速度加快,哪怕是工程的流程,都将其尽量简化,保证效率的提升。

    在即墨县人人都在为生存斗争的时候,有一个人却展露出了他的獠牙,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