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4 重耳故事

    434 重耳故事 (第2/3页)

    李恪有平定突厥的泼天之功,在长安城中的声望也极高,只要他在长安,哪怕是太子李承乾的光芒也要被他所掩盖,众人的注意力也都在他的身上。

    可若是李恪不在长安了呢?那他们自然无从对李恪下手,众矢之的便就成了现在安坐东宫的李承乾,李恪便就避开了锋芒。

    树高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人比非之。

    李恪如果不做长安城中最高的那棵树,大风又如何能伤地了他。

    现在的他留在长安,不过是平白为李承乾挡箭而已。

    李恪对阿史那云问道:“你的意思是要我离开长安,暂避锋芒?”

    “是啊!你们汉人不是有一个重耳故事吗?你完全可以学重耳啊…”阿史那云微笑道。

    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同时也是春秋五霸之一。

    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晋献公年老的时候,宠爱一个妃子骊姬,想把骊姬生的小儿子奚齐立为太子,把原来的太子申生杀了。太子一死,献公另外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都感到危险,逃到别的诸侯国去避难了。

    晋献公死后,晋国发生了内乱。后来夷吾回国夺取了君位,也想除掉重耳,重耳不得不到处逃难。重耳在晋国算是一个有声望的公子。因此一批有才能的大臣都愿意跟着他。

    夷吾能够当了晋国国君是受到了秦穆公的全力支持,没想到夷吾做了晋国国君以后,反倒跟秦国作对,还发生了战争。夷吾一死,他儿子又同秦国不和。秦穆公才决定帮助重耳回国。

    公元前636年,秦国护送重耳的大军过了黄河,流亡了十九年的重耳回国即位。这就是晋文公。

    重耳故事李恪当然知道,但重耳和他的处境又有所不同。

    李恪现在离开长安,好处自然是显而易见的,那便是能抽身出来,免于成为众矢之的,可坏处也不难看出。

    李恪在长安开府建衙,身边也笼络了一批人,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