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5 悯农诗人不悯农

    615 悯农诗人不悯农 (第1/3页)

    程处亮、秦怀玉等四人坐在地上,相互看着对方狼狈的样子,不由得放声大笑,这一次抗旱之旅,给他们的震撼实在是太大了,从身体到心灵都是一层洗礼。

    程处亮忽然道:“快看,三哥在那边!”

    “还真是三哥,我们过去吧!”秦怀玉道。

    四人疾步走向李恪,“三哥,你也在啊?”

    “是啊!你们也在啊!这次旱救灾辛苦你们了,不过这苦值得,这不?老天爷终于下雨了,老百姓也能有一个好收成了…”李恪微笑道。

    “是啊!终于把这雨盼来了,之前锦衣玉食、炊金馔玉,没觉得食物有多珍贵,经过此次抗旱救灾,才发现老百姓是真不容易啊!”柴哲威唏嘘道。

    李恪闻言,感同身受,不由自主的念起李绅那首悯农诗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好诗,三哥这首诗简朴厚重,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寥寥几笔,便概括了农民劳作的艰辛,感叹劳动果实来之不易,告诫了世人要珍惜粮食…

    三哥厉害啊,不愧为大唐第一才子,诗词圣手…”秦怀玉夸赞道。

    其他三人也极为认同的点了点头,如果没经历过这场抗旱救灾,他们或许没有这么大的感触,但是经过这次抗旱,平时不知民间疾苦的他们第一次感受到普通百姓的的不易,四人才真正体会到他们所吃的粮食,每一粒都是如此珍贵。

    悯农诗其实有两首,这是其一,还有一首同样非常出名,“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他们的作者都是同一位诗人——李绅。

    但这位写悯农诗的李绅却并不悯农。

    李绅,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人(今安徽省亳州人),原本来自小仕宦家庭,父亲曾在乌程县衙供职。

    只是,李绅6岁那年,父亲过世,只好随母迁居润州无锡生活。家庭的变故及随母亲颠沛流离的儿时岁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