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三章 学习实践
第七百四十三章 学习实践 (第1/3页)
秦德威的自辩奏疏被送进宫里后,朝堂暂时又恢复了平静,大臣们都想先看看嘉靖皇帝的反应。
内阁并不愿搭理秦德威,直接把两本自辩疏都呈给皇帝了,一切交由圣裁。
嘉靖皇帝到了夜深人静的半夜三更时,才开始看奏疏,最近开始了这样的作息节奏,而这时候在旁边侍候的是大伴黄锦。
看完秦德威第一份自辩后,嘉靖皇帝直接批道:“朝廷以爵位酬功,本不欲虚置,待嫡子成年之后,可再转袭。”
按照制度,让儿子袭爵有两个前提,第一是武勋本人必须年满六十;第二,儿子必须成年,也就是年满十六岁。
秦德威两个条件都不满足,嘉靖皇帝不能完全照顾和纵容,又不能完全不照顾。
所以就定了个嫡子成年之规矩,两个条件里只需满足后一条即可。
又看完第二份自辩奏疏,嘉靖皇帝便叹道:“朝廷可用之人何其少也。”
这句话没头没尾的,乍然听到让人难以理解,朝廷里不说人才荟萃吧,但怎么也不至于到无人可用的地步。
但默不作声的黄太监脑中转了几转后,才稍稍明白了皇帝的意思。
前些年,皇帝起居一直比较正常,接触面很广,时常能选拔出比较顺眼的大臣,到了需要用人时,就可以直接补位。
而最近这一两年,皇帝潜心修仙,虽然阅览奏疏没落下,但直接接触的大臣很少,来来回回就是夏言、严嵩、秦德威等那几个。
所以在当今需要增补大学士时,皇帝发现,没有候补的宠臣可用了,所以才会生出“可用之人”太少的感慨。
在原本历史上,嘉靖朝前期首辅更换十分频繁,而在中后期,严嵩一个人就干了将近二十年首辅,未尝没有“选择面太窄”的原因。
正在黄锦暗自揣摩的时候,嘉靖皇帝突然抬起头,对黄锦说:“明日你去翰林院,让词臣们撰青词,宫门落锁之前带回来。”
到了次日清晨,黄太监就奉旨去了翰林院,顿时让整个翰林院鸡飞狗跳起来。
嘉靖皇帝自从移居西苑后,不上朝,不开经筵,少见大臣,对一般的官员而言,可能还没那么大影响,该干什么还是干什么。
但翰林院就“深受其害”了,翰林的性质本就是文学侍从,与其他官员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接触皇帝机会多。
如果一年到头接触不到皇帝,那翰林还有什么威望和上升渠道可言?
所以嘉靖皇帝突然派了亲信太监来到翰林院,并搜集青词,跟一石激起千重浪的效果差不多。
稍微聪明点的人也能猜到几分皇帝的心思,但众人对此也是态度各异。
想想秦府门客归有光对写青词的态度,大概也能明白大部分翰林的心情了。
黄太监一直在翰林院呆到了午后,然后带着数十份青词回到宫里。
在仁寿宫外的迎和门,黄太监遇到了锦衣卫指挥陆炳,两人一个是皇帝自幼的大伴,一个是皇帝的奶兄弟,自然亲近。
打完招呼后,黄锦笑道:“听闻陆大人此去大同,收获颇丰。”
这次从大同回来的人里,除了秦德威就是陆炳收获最大了。
押着武定侯郭勋、原大同巡抚史道、原大同总兵王升这样的超豪华犯官阵容回京受审,陆炳这个关系户在锦衣卫里算是“一战成名”。
至少在现有的锦衣卫官里,除了经历过当年左顺门事件的老人,没谁这么勇猛过。
虽然朝臣心知肚明怎么回事,其实都是秦督师为了避“专擅”之嫌,所以借着陆炳之手进行的大清洗。
但在表面上,这些犯官还是陆炳押回来的,功劳也得认,别人都得给皇帝奶兄弟面子。
感觉自己在锦衣卫里的威望急剧增加,陆炳正春风得意,听到黄太监的话,也笑着回应道:“收获委实良多,但真正收获不在于几个犯官,而是在心里。”
他在大同亲眼看着秦德威如何争权夺利,如何铲除异己,如何结党营私,他发自内心的感到学到了不少。
黄锦闻言产生了小小的讶异,从刚才这句话来看,陆炳可能真有长进了,前途更进一步看好。
于是黄太监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