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六十一章 不服不行(求月票!)

    第八百六十一章 不服不行(求月票!) (第2/3页)

    秦德威有些诧异,他还以为,自己真正心思除了几个亲近“幕席”之外,没人能猜测出来。

    “你为何敢这样猜?”秦中堂不动声色的问道。

    齐知县就答道:“中堂莫非忘了?十年前在南京写过《西番述略》,其后更名为《西洋述略》。从小可以见大,由此可见中堂之志向所在!”

    秦德威也有点无奈,作为一个高层大老,总会被别人详细的剖析揣摩,要习惯于这点。当然也有玩不起的大老,比如杀了杨修的曹丞相。

    齐知县又说:“而且下官还有个大胆猜测,中堂心里倾向于开海,对禁海十分不喜。”

    看自己当初对恢复倭国朝贡贸易的态度,能猜出这点并不意外,故而秦德威回应说:

    “能看出来这些,也不算什么本事。我需要的并不是发现问题的人,而是能解决问题的人。”

    秦中堂不问齐知县的态度和立场,既然想投靠自己,那就必须与自己立场一致。

    齐知县答道:“开海与禁海,近几十年反复争论,但如今政策偏向是严厉禁海。

    中堂若想寻求变革,那就需要找一个朝廷也很难拒绝、面上也能说得过去的由头,逐渐打开突破口。”

    听到这里,秦中堂终于来了兴趣,鼓励说:“你还有什么想法?一并说来!”

    其实秦德威一直也在思考这个问题,但目前也拿不准方向。

    当初用倭国大银矿忽悠过嘉靖,但这个“为了银子”的理由不好拿上台面说,不够冠冕堂皇的写到公文里。

    齐知县便建议说:“中堂可以向朝廷奏请,以货物换取外洋的铜料!我多方打听过,倭国其实就产铜料。”

    秦德威眼前一亮,这个建议确实很可以!

    铜是一种必不可少,从货币到冶炼,各方面使用量极大的战略物资。

    但偏偏国内铜矿产量相对于大明的海量需求,又实在偏少,导致铜料一直紧缺。

    在另一个历史时空,即使到了大清时候也没彻底解决这种供需矛盾。

    用这样一种大明确实紧缺,又必不可少的战略物资当政策突破口,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要说为了银子,就很不体面;但如果说是为了铜料开个政策口子,那听起来就体面多了。

    秦中堂给齐知县点了个赞,又问道:“你又为何会去思考这些的?”

    当今主流读书人不会去刻意关注海外贸易的事情,更不会对政策口子问题进行思考。

    齐知县恭敬的答道:“去年听说中堂将四夷馆改为夷务衙门并亲自掌管,就预料中堂必将对海事有所动作了。

    然后就开始尽力搜集这方面书籍和消息,并寻找出过海的人细细访问,期待对海事学有所成后,能为中堂效力。”

    秦德威转头对目瞪口呆的徐世安说:“你看看,什么叫能跟上我的脚步?我说你几句,你还不服气,如今可知厉害?”

    徐世安叫道:“天下能有几个这样的人!别是瞎猫碰上了死耗子!”

    秦德威便又对齐知县问道:“那么你想去哪里效力?”

    齐知县立刻回答说:“愿往宁波为中堂守门!”

    徐老三这回心里真服气了,连秦兄弟想在宁波开府的心思都能猜到?但还是嘴硬说:“瞎猫碰上了死耗子,碰到两只也不奇怪。”

    秦德威指了指徐世安,对齐知县说:“你继续说说,把他说到服气为止!”

    “宁波府背山面海,田地狭小,还多为盐碱地,却比临近的绍兴更富裕些。

    因为此地自古就有渔盐业的习俗,代代都有大批造船讨海为生之人。

    近些年来,与海上私商贸易繁盛,利润巨大,但与渔盐业一样,多垄断于势豪大族之手!”

    秦德威突然又问:“破局点在哪里?”

    齐知县真有腹稿,不假思索地应对说:“一在于内,二在于外。

    内者,有很多中小商人只能往返于姑苏杭州和宁波之间贩运货物,但利润极高的海上贸易,却被本地大族操持。

    这些大族只要随便海陆换手,就能轻易赚取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