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秦绝0724]《妙影荟萃》采访|605

    【2】[秦绝0724]《妙影荟萃》采访|605 (第2/3页)

眼睛都亮了。我很好奇,《囚笼》拍摄在去年八月,那时你第一次接触演戏,与《娱乐实习生》第一轮相隔了大半年。而“少年赤那”这个角色以武戏见长,文戏几乎没有。在这段时间里,你是如何补足短板的?

    A:一是上课,二是大量练习。当时拍完《囚笼》后我恰好处在一个感觉自己无家可归的状态里,就问蒋导能不能留在剧组做小工。是的,想要一些归属感。这个过程中蒋导和岑易大哥都帮了我很多,引导我、指点我,我最早的文戏经验就是靠在导演旁边“蹭课”,现场观摩岑哥演戏得来的。这之后拍摄了第二部电影,很多短板比如文戏、哭戏、台词气口这些基本功等等,都是在那时进行了大量的锻炼。

    Q:听上去是短时间内的巨大进步。这很神奇,你的演艺经历到现在为止还不足一年,给人的感觉却很成熟老练。能谈一谈你对表演的理解吗?

    A:这个问题我可以回答长一点吗(笑),谢谢。我的认知里表演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是“动作”,第二个是“行动”,第三个是“戏”,它们是一个包含式的递进关系。用文字来表达的话,“动作”是非常单纯的客观描述。比如“走几步路”、“喝两口水”、“咧开嘴”。这里面是不带有任何因果关系和感情色彩的,只是发生了一个动作而已。那么“行动”,行动包含动作,并带上了因果逻辑。比如“因为渴了,所以喝两口水”,也就是说一个人物行为举止的底层逻辑就出来了,有了前因后果,这个行动就有了相应的意义。那么“戏”是什么,“戏”就相当于给“行动”加上了描述,这个描述可以是形容性的,也可以是副词。比如“一个人因某件事而气得口干舌燥,于是拿起矿泉水瓶猛地喝了两口,却又因为喝得急切呛到了,因此愤怒地边咳嗽边捏瘪了矿泉水瓶”,这就是完整的一段戏了。表演,最终演的就是“戏”。

    Q:虽然你说自己是野路子、浸入派,但这个回答却很有体系,很有“科班感”。

    A:我是典型的从答案反推解题过程(笑)。起初我没有去关注“动作”、“行动”这些要素,我的做法是让自己完全与角色共情,有相似的地方,我就让角色覆盖自己,有完全不同的地方,我就把自己的人格丢掉,让我彻底成为他。在这种“完全浸入”的情况下,我和角色是一体的,就像“被附身”一样,所以下意识的一些思维、行为,其实都是角色做出来的。演戏中的我甚至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去做这件事。这就导致了我之前不用特意去练习特定的“动作”,也不用去思考这段“行动”的因果逻辑。这是一种很“投机取巧”的行为,用得好会很便捷。而在演完之后,我会拿着自己演戏的结果去往回推演戏的逻辑,也就是补充角色的人物小传。这才渐渐摸索出这一系列的理论。现在演戏的时候就是表演方法和沉浸入戏结合着来,争取把两边的优势都发挥出来,把角色塑造得更好。

    Q:眼神戏也是这样吗?从《囚笼》到《非雁》,你的眼神戏一直都很惊艳。

    A:谢谢您的肯定。浸入式演戏的时候很多眼神戏是自然而然地表演出来的,眼睛是睁大还是眯起,眉头皱不皱,额头是紧绷还是舒展……这些都是靠着“入戏”去带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