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一一章 突发状况(求订阅,求月票)

    第三一一章 突发状况(求订阅,求月票) (第2/3页)

知道那两天村里面确实是来了个外国男人,苏阿姨也确实跑了。

    这句话旁边是“廖离不生”,于东猜测自己应该是想写“廖正南要离婚因为儿子不是亲生的”。

    这是前两年发生的事情了,苏阿姨跑了之后,廖正南没过多久又接了一个新老婆回家,后来生了个儿子。

    孩子出来之后,廖正南到处跟人宣扬他能生,是前妻有毛病。只不过前几年,他发现儿子不是亲生的,要跟现在的老婆离婚。

    “廖离不生”的上面是“陶被子”。

    这事情就要讲到于东上初中的时候,他们学校有个美术老师叫陶文文,年轻靓丽,有一天他们班里的同学梁鑫晚上路过陶文文宿舍的时候,正好碰到校长在里面,校长还跑出来跟梁鑫说话,让他帮忙拿床被子过去。

    这事情挺魔幻的,当时梁鑫跟同学们说的时候,大家都不太相信,校长儿子跟于东他们还是同班同学。不过后来校长确实跟老婆离婚,然后跟陶文文结婚了。

    再后来,校长p娼被捉,在学校闹得沸沸扬扬。

    反正这里面记录的东西乱七八糟的,什么年代的都有,包括五六十年代于东还没出生时发生的事情,而这些事情都是于东后来听长辈们说的。

    里面出现的人物有学生、老师、外来务工人员等等等等。

    他们之间的这些事情时间线很乱,一会儿是五六十年代的事情,一会儿又是七八十年代的事情,一会儿又是九十年代的事情。

    有些能连在一起,有些又根本毫不相关。

    不少琐碎的事情,于东都不太记得了,但依旧被喝醉了的自己记录了下来。

    于东想了想,又重新找出几张新的纸来,想要把昨晚写的东西整理出来。

    他原本以为并不难,但是真做起来就感受到了其中的难度了。

    一方面记录的这些内容确实简陋潦草,另一方面很多事情要想半天才能想得起来,还有一些压根就一点印象都没有。

    整整花了半天的时间,于东才算把上面的内容整理得七七八八。

    这会儿故事线竟然明朗起来,从时间来分应该是三条线,五六十年代,七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后两个其实可以合并到一条线上面去。

    里面涉及的人物很多,故事也很多,有的能连在一起,有些则彼此独立。如果这是一部,则是一部带着一点史意,专注于上沪市井的。

    但是单单如此,它还成不了一本。

    于东需要加几个主要人物把里面的故事串联起来,让他们从最早的五六十年代活到九十年代。而且要表现上沪的变迁,本地话肯定是少不了的,但是纯本地话又对非本地读者很不友好,他又得花心思改造本地话,让人既能通过语言感受到上沪,又要让人能够看懂。

    只不过于东这样做的话,后面金羽澄的繁花可能就未必会出来了。

    但是相比于《繁花》,于东会做得更加彻底,他本身对方言写作这块没有任何执着,即便是改造过后的方言也只会是他作品中的边角料。

    因为他担心这些东西反而会把自己的创作给限制在一个圈子里面,于东在读《繁花》的时候就有这种感觉,金羽澄似乎是被自己改造的这种语言给限制住了。

    又或者,他是被网络连载给限制住了。

    于东要写上沪,却不可能写出来《繁花》,昨晚写下的这些呓语让他很有感触。

    这种神奇的意识流动让人捉摸不透,却又十分迷人。

    不过于东没有急着动笔写,他想再等等,说不定还能从这几张纸上“破译”出更多东西来。

    ……

    这么一搁就过了好些天,于东几乎都快把这事忘了,不过他自己也不急。

    到了七月初,新房的家具开始往陆续往里面搬了。同时,于东也开始写请帖,准备趁着七月份挨个送出去。

    双方的亲戚交由四个双方父母搞定,剩下的于东他们自己去送,主要是于东这边的朋友。

    杨萧跟谭锴,还有老师胡月明肯定都要送。

    程永兴以及李晓林他们,于东本意是不想请的,毕竟这么老远,而且之前没有往礼,以后还礼也不好还。

    不过去年见面的时候,李晓林他们特意提过这事,于东如果一声不吭似乎也不太好。

    还有张一谋,上次过来喝酒的时候他自己还在说这事,说是一定要过来喝于东的喜酒,这也不得不送张请帖去。

    韩冬、顾前就在金陵,而且他们两个经常到读诗会来玩,跟于东往来还是挺多的,自然肯定要请。

    还有些人,比如曹杨、王安意、赵常天,他们跟李晓林他们天天都在一栋楼上班,如果请了李晓林跟程永兴,要不请他们似乎也说不过去。

    后来想了想,于东干脆也不纠结了,关系差不多的都送张请帖过去。

    有时候在这种事情纠结太多也没有必要,人情世故要考虑,却也不过考虑得太过复杂,不然徒增烦恼。

    请帖还没写完,美国那边就传来好消息,说是《第二世界》电影在土星奖颁奖典礼上又拿了五项大奖。

    于东倒是没当回事,不过国内的媒体人们却兴奋得不得了,毕竟又有大新闻可以写了。这两年,新闻媒体上关于国外的报道越来越多,民众们对国外的事情非常感兴趣,一个中国人在美国的新闻,就更加让他们感兴趣了。

    国人稍微在外面干点事情,都能被冠以“为国争光”的名头,更不要说于东那些实打实的战绩足可以让媒体人们大书特书。

    《参考消息》几乎就算是为于东开设了一个专栏,前段时间报道完《第二世界》的票房消息后没有歇着,继续又开始更新《致命身份》在美国发售的情况。

    不仅如此,他们还着实下了一番功夫,连狼人杀俱乐部在美国开办这样的消息他们都摸清楚了,并做了一个专栏。

    到了七月十号的时候,于东的请帖写差得差不多了,新房的家具家电也全部送了进去。

    于东他们把家里的柜门全部打开,然后又认认真真地做了一遍大扫除,等到做完之后,夫妻两人舒舒服服地躺在沙发上。

    下午四点多钟的阳光被阳台隔了一半,剩下的一半透过窗户照在地面上,房子虽然不大,但是窗明几净,五脏俱全。

    程砚秋侧过身子躺着,把头枕在于东的腿上,看着屋子里面的一切。

    这里,大到冰箱,小到一口茶杯,都是她跟于东两人亲自挑选的。

    外面的世界她不管,但是屋里的世界,是属于他们两个人的。他们会在这里长久地生活下去,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花。

    偶尔,他们可能会吵吵架,至于吵什么?谁知道呢,可能是为了晚饭后谁来洗碗,也可能是因为想要看的电视节目不能统一。

    但是不管怎样,这个屋子注定会被灌注进他们两个人的喜怒哀乐,屋里的所有东西都会沾染上他们的气息,记录着他们的生活。

    她仰起头,看着丈夫的下颌线,“老公,你今天有读雪莱么?”

    于东笑了笑,低头吻住了自己的妻子。

    不知何时,雪莱已经成为了他们之间的暗号。

    吻是灵魂与灵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