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四九章 巧合

    第四四九章 巧合 (第2/3页)

手了。

    张一谋接过茶杯,目光炯炯地看着于东:“你说说看。”

    于东点点头:“我的想法是,拍一个电影,既能体现乡村教育的困难,又能鼓舞基层教育者,表达对改善乡村教育环境的希望。”

    “说具体点。”

    于东没急着说自己的想法,而是反问道:“你觉得想要表达这样的主题,重点应该放在什么上面?”

    听到于东的问题,张一谋皱了皱眉毛思考起来。

    过了好半晌,他沉吟道,“我个人认为,还是应该把重心放在老师身上,可以在老师形象的塑造上下点功夫,比如这个老师为了学生无私奉献,放弃了很多自己的东西,甚至连身体都弄垮了。”

    说完还没等于东回应,张一谋自己又摇头否定,“不行,这样的话就落于窠臼了,而且典型形象的苦难,可能赚取一些观众的眼泪,但是无法做到鼓舞其他基层教育者,也无法很好的表达改善基层教育环境的希望。”

    “没错。”于东点点头,“我同意你的看法,可以把故事的重心放在老师身上,但是一个典型的无私奉献的老师形象太过普通,也太过形象化。别的不说,光是从戏剧性的角度来说,就无法达到预期。”

    张一谋皱了皱眉头,“那你怎么想的?”

    于东还是没有急着告诉张一谋自己怎么想的,继续提出问题,“你对基础教育有过多少了解?是否去实地看过乡村小学的现状。”

    “听的多,看的少,而且我听到最多的也就是老师无私奉献的故事。”张一谋如实说道。

    “我倒是认识一个支教老师,她是我的一个笔友,我们彼此认识很多年了。此前她是江城大学的老师,前几年写信告诉我她要去支教,这一去就是好几年。”

    张一谋点点头,认真地听于东说。

    “乡村的教育环境相当差,基础设施的简陋自不用说了,很多学校连最基本的校舍都很难保证。甚至到了刮风下雨的时候,他们就要转移阵地。但是相对于校舍,最缺乏的还是老师。很多乡村实在太穷太偏僻,一般的老师根本不愿意去那种鸟不生蛋的地方。”

    “没错,所以你那位笔友非常值得敬佩。她原本是江城大学的老师,有着光明的未来,却还是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了乡村的教育当中去,这是一般人根本做不到的。而这样的人,确实也很适合树立成典型和标杆。”

    于东笑着摇摇头,他知道,张一谋大概以为他想写跟他笔友有关的故事。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他继续说道:“她所在的那个学校,在她去的时候,加上她只有三个老师,后来有一个老教师退休了,另一个教师离开了,就剩下她一个。再后来,学校迎来了一个代课老师。这个代课老师,既是帮手,也是学生。白天代课老师帮忙照看学生,晚上,我那个笔友就会抽出时间给代课老师加课。”

    张一谋感叹道:“不容易啊。”

    到这时,于东才开始抛出《一个都不能少》的故事,“其实,我认为电影可以从这类没什么基础的代课老师身上入手。”

    张一谋眨了眨眼睛,正如于东所想,他一开始确实以为于东是想写一写那个笔友的故事,没想到最后竟然来个大转弯。

    “代课老师……你继续说。”

    “从代课老师的角度引入故事,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把故事限于一群孩子身上,因为这种代课老师年纪都不大,通常是中学生。这样一来,既能保证故事的重心在老师身上,又能把更多的视角投放到学生身上。”

    张一谋有些听明白了,“这样的话,故事确实多了一些戏剧性。而且对于这样一个代课老师来说,发生什么样的事情都不足为奇了。”

    于东笑道:“还是以我那个笔友所在的学校为蓝本来说,假如我那个笔友遇到了什么事情,不得不离开一段时间,那学校就剩下代课老师那一个老师了。”

    “这样一来,这个代课老师将要面对很多她可能无法解决的问题,矛盾冲突自然而然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