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五七章 刁难

    第八五七章 刁难 (第2/3页)

    【不常见,不过他写一部表现主义作品也不奇怪。今天到场的有不少人应该都比较喜欢卡夫卡。】

    换源app】

    【事实上,yu的作品中出现什么样的元素我都不觉得奇怪,另外,请问表现主义是什么东东?】

    【你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血腥、怪诞、暴力、非人……】

    【这理解也太粗暴了点,也片面了点,事实上,你说的这些东西只不过是间离法的一种手段而已。表现主义很难用几个词来说明白,如果想弄清楚,建议读一读卡夫卡,然后可以找余桦的作品看一看。】

    【余桦的作品一定要分清楚是前期还是后期,他两个时期的作品风格很不一样。】

    【余桦才多大啊,就后期了……】

    【没想到有一天我们竟然会在abc下面讨论文学。】

    【不太关心什么文学流派,我只关注书好不好看。】

    【yu的,不可能不好看。】

    【这新书名字叫《追风筝的人》么?】

    【这位朋友来迟了点,没搞清楚,《追风筝的人》不是yu的,是yu推荐的别人的,详情可以看看abc上一条部落。】

    【哦,这个胡塞尼是yu的小号?】

    【……】

    【现在压力来到了雨果奖评委会跟星云奖评委会。】

    最后这条评论是个梗。

    于东从出道到现在,除了跟胡长青合着的那篇《坠落火星》之外,没有获得过雨果奖跟星云奖的任何一个奖项。

    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

    作为现今科幻界影响力最强的作家,却没有获得过一个雨果奖跟星云奖这两个之前人们认为是最有影响力的科幻奖项,让很多人都没办法理解。

    前面几年,于东忽然不写科幻了,这对星云奖跟雨果奖来说是一件好事情,他们不用再因为没有把奖项颁给于东而受到观众的责难。

    今年《流浪地球》没有获奖,也有读者提出抗议,觉得不公平。

    但是不论对星云奖还是雨果奖的评委会来说,不颁奖给刘慈新的压力要远小于不颁奖给于东的压力。

    因为《流浪地球》没有拿奖,很多刘慈新的读者都不太愿意,他们提出抗议,但也没有多大用处。

    而今年于东突然爆发,要连续发布好几部科幻。

    这种情况下,就有读者笑言,要看看星云奖跟雨果奖明年还能不能不把奖颁给于东。

    因此,今天看到于东要发新书,就有人提到这茬。

    ……

    录制节目跟正常的文学座谈会还是有区别的,相较于正常的文学座谈会,录制节目显然要麻烦很多,录制的中间经常要停下来听现场人员的调度。

    需要调度的地方很多,不同情境下,需要不同的灯光,座椅位置……许多普通人察觉不到,也根本不会在意的细节,节目组都非常重视,一旦出现一点不对,就要调整。

    接近两个小时过去了,整个节目才录制了一半。等节目全部录制结束,恐怕要接近四个小时。

    到了后面节目制作完成面对观众播放的时候,这个节目只有一个多小时,而且这一个多小时里面还包括一些作者们的介绍,以及外场录制的素材。

    核算下来,最终这接近四个小时的访谈,可能有三个小时都要被剪掉。

    中场休息大概十几分钟,下半场继续。

    下半场又进行了一个多小时,就在现场的作者们都有些疲乏的时候,进入了跟现场观众的互动环节。

    在这个环节里面,abc总共为于东他们这些作家安排了十五个问题,有十个问题都是他们提前定好的,要问谁以及提问的人也都是提前安排好的。

    另外还有五个问题,才是学生们自由提问。

    abc安排的十个问题都是一些中规中矩的问题,这环节本来就是为了弥补前面环节具体到个人镜头少的问题。

    这些问题也是随时调整的,比如前期环节艾丽丝·门罗发言比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