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节 北进南进

    第八十二节 北进南进 (第1/3页)

    风云汇聚,人心板‘荡’,就在帝国本土围绕着那顶象征西方文明至尊地位的皇冠而展开你来我往的凶险博弈时,远在大海的另一端被称为不列颠的土地上,如朝阳初升般孕育着蓬勃生命力的罗马不列颠却正心神如一,养‘精’蓄锐,为即将秘密展开的代号为“雪狼”的冬季北进攻势做最后的准备。

    哈德良长城,东北部,罗马要塞,

    原本环绕着那用灰‘色’岩石砌筑成的要塞一圈,向外围延伸兴起的村镇此刻显得有些冷清,虽然房屋之类的建筑都还保持着原样,不过进进出出的却都是五大三粗的军士身影,显然,这些房屋都已经被征作军用,而稍微联想一下,在哈德良边防一线每一座要塞的定制规模都是最大限度可同时容纳三千人,而眼前的这场面,甚至连附属的村镇都被征用,可想而知驻扎在这里的军队人数恐怕早已远远超过了这个数字。

    事实上,这里驻扎的军队实际数量为六千人,包括原边防戍备军一千人,隶属于上英格兰分军区的不列颠第一野战军团的四千人以及来自威尔士分军区新招募训练的不列颠第四长弓军团的一千人。单纯从序列上看似乎有些‘混’搭的感觉,不过实际上这是由于各野战军团平时并不像戍备军团那样固定驻扎在一处的原因,依据不列颠的军区制度除了第二层级的卫戍军团和文职后勤部‘门’,各第一层级野战军团都是以连队为基本建制分拆成几个部分,根据需要轮换驻扎在目前罗马控制区域内的各处,进行各自相对独立的常规训练和例行军事防卫任务,而如果有突然决定的军事行动,则各部会根据参谋部派遣的信使传递的机密文件中下达的命令进行调动。

    这种分散独立式的驻扎、训练和执行任务的模式同样是借鉴后世军队日常管理的经验,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了罗马军团本身的一些传统比如罗马军人以前就经常会以临时组建小分队的形式负责处理一些上司‘交’付的特别命令,现在只是将这种模式制度化而已。

    至于这种全新的军队系统管理理念是否会影响到军队的协调力和战斗力的疑问,完全不是问题,在新军改之中始终被不断贯彻和强调的一个隐形原则就是军队就是机器!军队就和不列颠军工厂内现在使用的那些水利机械一样,具有相同的三大特制属‘性’即:‘精’准、高效和可替换!

    ‘精’准,首先在于军队的整体必须是一部机构‘精’密、运行合理、绝对忠诚的可‘操’控机械,无论是其自身内部的一切还是作为一个评估的客观存在,都要达到一个足以令人震惊的严格标准。

    高效,顾名思义,这一点强调的是军队或者说国防体系的真正实用价值。包括防卫、进攻、控制三个大的板块,每个板块中又都详细地划分到每个细节乃至每个条例,军事改革试图打造的是一支全方位新陈代谢都堪称高效的机构,它必须和讲求民主的政fǔ机构形成绝对的反差,一紧一弛,从而确保国家军事领域的严肃和认真。因为军事往往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兴亡,不容有丝毫的轻忽懈怠。

    至于最后一个特‘性’可替换,这实质上是专‘门’针对于旧式军队特‘性’进行的一种过渡‘性’整容原则,目的在于从观念上扭转旧式军队从军官到士兵心理上的一种误区,真正意义上塑造国家军队的概念。军队是国家的武装力量,军队是公民的坚固盾牌,军队只服从于整体的最高利益,军队与个人毫无瓜葛!这一点就要求军队的每个部分,每个零件都可以随意替换,在其位谋其政,去其位则不谋其政,没有人可以将自己的意志凌驾于国家的意志之上,军队这头洪水猛兽必须时时刻刻处于被牢牢束缚甚至是饥饿的状态。

    虽然不列颠行省作为改革的发源地,很多方面都已经走在了前面并且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果,不过正如政治改革需要用实实在在的社会进步以及民众的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