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没有国书的使团
第四十三章 没有国书的使团 (第1/3页)
黄沙古道,驼铃悠悠。
久经岁月剥蚀的关城外,来了一支商队。
阳关镇遏兵马使索衍正带兵西出巡视,与其在野地里撞见。
商队的人略微有些慌乱,仆役、护卫们都抽出了兵刃。沙州兵也紧张了起来,纷纷下马,取出步弓、长槊,远远围着。
「且住。」索衍安抚了一下军士们,单骑而前,问道:「尔等何人?自何处而来?」商队无人应答,都看向一个僧人。
索衍心中一动,看样子这不是什么正经商队啊。
不过他也不怎么害怕,这里是沙州地界,除了本地兵将外,还有朝廷派来换防的银枪军万人。几百人的商队,还掀不起什么大浪。
「贫道慧照见过将军。」僧人缓步上前,不疾不徐地说道:「我等自于阗而来,与大国互通有无。」「于阗?」索衍有些吃惊:「大碛道通了?」
作为原归义军武人,索衍对于阗国还是有所耳闻的。
早在吐蕃内乱,张太保起事之时,便有过联系。也是在那会,于阗人看出吐蕃的虚弱,悍然起兵,夺回了自己国家的控制权。
不过后来联系慢慢变少了。
高昌回鹘崛起之后,归义军自顾不暇,根本没心思关注西域的任何事情,也没有主动派人联络。再后面,归义军罢镇,瓜、沙二州纳入河西道,而朝廷在西边整体采取守势,重心在统一中原。一来二去,几十年过去了,对西域知之甚少。
至于大碛道,还是前唐贞观年间开辟的驿道。
贞观元年(627),唐太宗遣右卫仓曹参军张弼出使西域,历时六年,行程四万里。
张弼出使的三十国之数,大大超出了隋末以来中原王朝所知,其中不少国家是首次出访。
毫无疑问,这是一次堪比班超的伟大出使。张弼走遍了三十个国家,足迹遍布塔里木盆地以及葱岭以西的粟特、吐火罗人的地盘。
贞观四年(630),东突厥被灭,伊州石万年率七城归降,唐廷设西伊州,此为羁縻州。到贞观六年(632),升西伊州为伊州,此为正州,标志着唐廷对西域的兴趣。
也是在这段时间内,唐廷接受焉耆国主龙突骑支的请求,在敦煌、焉者间修建直通驿道,即大碛道,避开高昌。
焉耆得到了垄断中原一西域贸易的特权,支持唐朝,共同打击高昌。也是在这一年(632),随着大碛道的开通,于阗首次向唐朝进贡。
这条横穿沙漠的道路,在唐廷早期的西域政策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毕竟过去二百多年了。大碛道沿途的城邦、绿洲已经面目全非,最近又有高昌回鹘屡屡南下骚扰,截断道路,就连胡商都不走这里,实际情况可见一斑。
「大碛道时断时续,但可走得行人。」慧照答道。「那你们为何不遣使入朝?」素衍问道。
慧照反问道:「敢问如今是哪位大唐天子?」
索衍眯起眼睛,怀疑这和尚是明知故问。于阗消息那么闭塞吗?唐都灭亡七八年了,居然这么问,其心可诛。
不过他没有证据,只能试探性说道:「七年前,唐帝知天禄有移,神器有适,故逊位而禅。如今是大夏朝建极八年腊月二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