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6章 书生意气

    第676章 书生意气 (第1/3页)

    孔融很快就写完了张喜的传记,兴冲冲地拿给杨彪看。

    杨彪看完,抚着胡须,思索良久。“文举文采灿烂,赏心悦目。”

    孔融虽然傲,却不傻。

    杨彪只夸他文采,却不说内容, 显然是对这篇传记不满意。

    “还请文先斧正。”

    杨彪放下传记,轻轻搁在一旁,说起了一桩旧事。

    二十多年前,他曾和马日磾、蔡邕、卢植、韩说等人校书东观,编著孝灵帝以前的君臣传记,作纪、志、传等数十篇。参与诸人皆是博学之事,但大家公认,蔡邕最具史才, 所以蔡邕承担的任务最重, 其中的志十篇几乎是由蔡邕一人完成的。

    有一次,他们闲聊,说到史学与文学的不同。蔡邕有一个观点,大家都很认同。

    史学与文学最大的区别,在于事实。

    你可以对一件事有不同的评价,但这件事本身必须是真的。你可以对事实有所偏重,有所选择,但写入史书的事都应该是真实发生的,而不是虚构的。

    圣人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但绝不能向壁虚造一字,第一件事都必有文献可依。

    就这一点而言, 蔡邕对司马迁就有所批评,说《太史公书》中有不少是道听途说的东西,并非事实。但司马迁有他不得已之处, 很多史实距离太远, 根本没有文献记载,不得不以传说入史。

    可是写本朝史,尤其是当代人,万万不可如此。

    如果罔顾事实,随意编造,那史书就不是史书,而是家言。

    蔡邕的观点得到了众人的一致认可,所以他们后来修史传,基本上也遵循了这一原则。

    杨彪说完,轻轻地点了点孔融的作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张季礼传纪之难,在于无事可写。”

    孔融作色。“你既然知道无事可写,那我能怎么办?”

    “如果容易,何必劳动文举?你以为蔡琰写不了这篇传记,是她不肯编,还是不会编?”

    “我……”孔融拂袖一起,眼睛一瞪,胡须吹起。

    “文举多费心。”杨彪将案上的传记轻轻推了回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