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4 地铁惊魂

    034 地铁惊魂 (第1/3页)

    早些年间,互联网已经开始在国内城市家庭慢慢普及。胡易接触网络比较早,上高中时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在网上泡一会儿,不但很快习惯了与朋友们用电子邮件联络,还在OICQ上结识了不少网友。这也促使他对电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至于曾经萌生过高中毕业后去科技市场卖电脑配件的想法。

    但是在家里毕竟有诸多不便,而且早期拨号上网还会占用家里的电话线路,每次在电脑上泡的时间稍长,父母便不厌其烦的频频过来唠叨,让胡易十分不爽。来到莫斯科后,本以为可以无拘无束的放飞自我了,没想到在这里上网更困难。

    俄罗斯互联网普及率并不理想,他们居住的玛季宿舍1号楼是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前夕为了满足接待能力赶工建设的,绝大多数楼层当时没有条件接入网络,据闫志文说只能使用红外上网和卫星联网等贵族方式,费用高的令人发指,是普通学生无法承担的。

    学校主楼有一间小网吧,不过网速低、收费高、机器少、限制多,又常常被联机打CS的学生们占据着,十分喧闹。所以当时大家上网一般会坐地铁去市中心的列宁图书馆。

    列宁图书馆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图书馆之一,毗邻克里姆林宫和阿尔巴特大街,足足占据了莫斯科市中心一整片街区,各类藏书据说多达数千万册。整个建筑群落外观造型肃穆典雅,内部空间宽广高大,自内而外散发着“知识就是力量”带来的强烈冲击感。

    胡易很喜欢这个地方,虽然他从没借阅过任何一本书籍,但每次来到这里都会自然而然被带入一种安静祥和的氛围。更重要的是图书馆中专门开辟了一大片网络区域,以方便人们上网查阅各种资料,而学生可以凭证件在这里享受相对较低廉的上网费用,所以他每隔一段时间都要来一次。

    今天下午没有课,胡易从学校出来,没顾上吃饭便一个人坐地铁跑到列宁图书馆。距离上次来这里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他满心期待的打开网页,输入天空软件站地址,点击下载QQ安装程序,然后登录电子邮箱,仔细阅读朋友们发来的邮件,再用拼音耐心回复——当时的俄语版Windows操作系统不支持中文,即便费劲扒拉的安装汉字输入法,写出来的也往往都是乱码。

    邮件一一回复完毕,QQ刚好下载成功。双击安装,登录,面板上的头像开始一起跳动。胡易挨个读取网友们的留言,与在线的人聊上几句,顺便浏览一下新闻网站,一个小时的上网时间便过去了。

    将椅子搬回原位,轻手轻脚走出图书馆,已经快三点了。天色阴沉沉的,胡易伸了个懒腰,感觉肚子有些瘪,便匆匆走向地铁站,一路上津津有味的回忆着今天收到的邮件。

    父亲刚刚注册了一个电子信箱,第一封邮件便发给了他,信中告知他家里一切都好,还附上了几张春节时拍的全家福照片扫描件,照片上一家人围坐在爷爷奶奶身边,其乐融融,开怀的笑容让他感到温馨而又踏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