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章 收徒内政

    第二百四十章 收徒内政 (第3/3页)

足够的有手艺的奴隶可用,很快就造出来大量的笔墨简。

    这些货物被户部的商队销往周边各国,畅销无阻,供不应求。配套而来的神文教习更是遭到了哄抢,每个教习都成为了各方国、各势力的座上宾。

    处于竞争环境中的贵族们可不是蠢货,都知道掌握神文带来的力量,巫祝更不用说了。

    教习们所到之处,受到了王族一般的热烈欢迎,被恭恭敬敬的供起来。每次授课前后,都会接受贵族和巫祝们的集体叩拜,虚荣心快要爆棚了。

    教习们带来的不只是神文,还有朴素仁善的神农信仰。

    他们都得到了聂伤的指示,不强求外国人信奉神农,不提及、也不诋毁天帝,以免遭到抵触。

    只要在讲课途中不断强调神农伟大爱人的理念,不断提及神农的种种神迹即可。

    相信在这种潜移默化的文化侵略下,血腥残忍的天帝会被逐渐弱化,最终将华夏文明导向理性的道路。

    为了推销笔墨简,教习们自己也使用此物教学。

    学生见了,都不好意思再用蠢笨的甲骨刻刀了,纷纷向斗耆国商队购买,都换上了同样的文具。

    有些穷一点的贵族想省钱,自己仿制。结果技术不过关,造出来的笔墨简粗陋可笑,根本没脸在同学面前拿出来用。只好咬牙购买,省着用。

    只这两样贸易,就换来了足够斗耆国一年食用的粮食,要不是其他国家的粮食也不富裕,肯定能换来更多。

    各国其实也不想用粮食来换,无奈斗耆国商队只要粮食,甚至连宝贵的青铜都不要。他们只好肉痛的从粮仓里取出粮食来交易,为了学到充满神力的神文,再痛也得忍着。

    赚到了足够的粮食之后,斗耆国便收了手。

    一是周边各国已经没有多余的粮食可以榨取了。二来他们也供应不上,国内也急缺文具和教习,想再赚钱也没货了。

    轻轻松松便解决了粮食危机,使聂伤对自己的谋略和治政能力更加自信。

    礼部的教育普及工作也在春耕期间顺利铺开。

    国内现在有充足的劳力可用,两县的学堂都已经建好了,只待春耕一结束,人员就能到位,就可以开学授课了。

    因为正是农忙时,学堂只在下午授课一个时辰,一些偏远的乡村的学生也可以骑着马赶来上课。

    现在斗耆国国土面积小,人口聚集区大都在城池周围,所以每县设一所学校,学生们勉强都能够上学,但还是很辛苦。

    汶北县白石乡的学生路程最远,来回要跑三十多公里,实在太过艰难,都叫苦不迭。

    白石乡乡长扶乙向上反应之后,礼部便在白石乡设一小学堂,选任了一位都城县学堂优秀的学生为教习,专门教授白石乡和较近地方村邑的学生。

    其他乡的看到了,也纷纷要求在自己乡中设学堂,哪怕费用自己负担也没问题。

    礼部中官季咸被各乡派来的族老缠的焦头烂额。可手下实在没人可派,只能答应各乡,一旦有人手,就立刻建乡学堂。这样才把来人打发走。

    他意识到了人才的短缺和宝贵,每日都亲自来请聂伤授课,只希望他能快速的教出更多合格的学生,用来补上各处的人才缺口。

    聂伤现在主要教授高级班,初、中级班早就放给其他学霸带了,高级班毕业的学生才能做教习,官员们则只需中级班毕业即可。

    高级班的学生随时都可以申请毕业考核,但学生们都赖着不走。这些人都是学霸,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求知欲。

    聂伤这里不但教授神文,还讲授很多闻所未闻的知识,每个人都如饥似渴的学习着,哪个都不想毕业。

    于是聂伤只好强制要求学生毕业,看哪个果子成熟了,便叫礼部来把人抓走,然后再从中级班里挑人进来。

    在这样紧张的教学节奏下,斗耆国中的‘现代化’人才越来越多。等到首批教习的学生成长起来,人才数量就会以指数级增长,聂伤也不必这么累了。

    (感谢大家的体谅。感谢书友小乔是臭猪的两千点打赏,感谢书友书瘾!入骨,ztfill的月票。病毒来了,大家都要注意预防,但愿疫情早日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