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 你是怎么做到的?

    181 你是怎么做到的? (第2/3页)

    可惜此时艾米丽·拉姆还不知道,同样的邮件宁为可不止回复给了她一封,事实上起码有两位顶级数学期刊的主编,跟六位顶级或者起码是一区前列的副主编同样收到了同样措辞的邮件,她不过是因为时差关系,最先看到这封邮件而已。

    而三月这个名字也已经给了这些数学学术圈的编辑们一个模糊但比较深刻的印象,被一个年轻却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的学者如此夸赞,这个三月的学术水平应该不会差得太离谱吧?

    ……

    如果说谁对于三月水平最具直观认识的大概还是张师兄跟他的项目组成员了,可惜的是,他们还并不知道三月的存在,也不知道三月在这个项目上所作出的贡献,如果用宁为的话说大概就是三月付出的运气。

    通过新方法制备的两批样品在下午两点五十分完成了最耗时的退火过程,紧跟着就是对材料本身进行一些技术处理,到了四点,这两批样品便进入了实验室内部的测试中心,三个小时后,一群人一起看着实验报告发呆。

    “这,就成功了?真成功了?”小潘看着数据有些发呆,虽然其中一些测试本就是他亲手去做的。

    “是成功这么简单吗?虽然没达到宁总给出的最优化模型表达的性能,但已经超出了我们既定目标啊,尤其是这块你看到没有,实验室里以0.8mm为固定弯曲半径重复弯曲200次,电导率变化才1.9%,这特么可以做极为优秀的柔性材料了!可扩展性极强啊!”老徐摸着他的光头,激动的说道,毕竟这是他负责的部分。

    是的,大家都很激动,只有张研成在发呆。

    试验成功之前,大家只是考虑各种可能性,但现在按照宁为的说法,这个项目真的成功了,那么问题就要摆出来,这成果该怎么算的?如果按照对整个项目组的贡献度来确定最后项目组论文的排名,这种情况他觉得已经可以把宁为放到第一作者的位置了,但他们的本意明明只是希望对方做些辅助性工作……

    似乎是看出张研成此时纠结的心态,有人小声说道:“那个,这次实验室也不能说完全成功吧?比如我们还没能达到理论模型的最优性能可能是我们对于EF调节没做好。”

    “这两组样品的数据差异大概表达了可以通过对样品进行EF调节来最大PF。这里显示增加σ并不总是导致PF的改善,所以两者之间的关系可能并不是单调的,如果我们还能通过多次试验来找出PF的峰值,这个……”

    说到这里也说不下去了。

    就算接下来再进行更多的实验,找到了最优选,但都是得按照宁为为他们设计的试验步骤去进行,而且参照的还是宁为重新给出的材料模型……

    “行了,都别说了,这个好消息我还是先通知一声老板,人家毕竟是看老板的面子才来的,怎么感谢人家,也该由老板来决定。”张研成说道。

    他也懒得在多想了,宁为有一点到是没猜错,这个项目的成功与否跟张研成能否顺利毕业还真有关系,目前来说他想要顺利博士毕业最基本的条件是以燕北大学的名义本人为第一作者或者导师第一作者他为第二作者,在国际或者国内重要刊物上发表两篇以上的论文,数量上到是并不苛刻,质量上的要求能发北大核心就差不多了。

    但问题在于如果两篇都是只发北大核心会对其引用量有一定标准,但如果能发到国际重要期刊上,这个引用量的标准也会降低。

    照着原本合作方实验室给出的模型,这个项目能顺利完成,相应的论文是有上国际期刊的潜力的,至于现在照着新的材料模型出现的结果,那基本上肯定是能上国际期刊的。

    毕竟这种新的材料相对于传统材料来说优秀太多了,尤其是可扩展性,在多个领域都有大用,比如航空航天,卫星,新能源汽车,甚至是手机跟可各种可穿戴电子设备,等等。唯一制约这种碳纳米材料大放异彩的大概就是实验室制备手段暂时没法普及到基础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