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4 太快引发的难题

    434 太快引发的难题 (第2/3页)

听我的,这两天我带你们到处转转,等后天奥运开幕式的时候,宁导肯定也会去的,到时候打声招呼就行了。”

    “嗯……那就这样吧。行了,你不用留这里陪我们,到隔壁去看看,没什么事就回去吧,明天再过来。”

    “那你们先好好休息,我先走了啊!”

    “去吧,去吧!”

    ……

    人工智能前沿研发中心。

    陈典诚没骗陈爸,宁为两天前就干脆直接搬到了这边。现在他已经不在亲自去宁班代课了,自然便可以任性。主要还是那帮人的确是有些烦了。明明知道两边已经差不多是水火不容,但总有人抱着侥幸心理,觉得自己有可能说服他,对此宁为表示很害怕,干脆便选择躲远些。

    没人能追到这里来,就算追来了也不怕,这里的安保力量还是很极为强大的,足够清净。

    更重要的是这段时间宁为对于物质瞬间态过程的数学研究也有了极大进展。

    虽然量子物理很难懂,但量子只要对这门学科有大概了解就知道量子力学本就是建立在海森堡不确定原理跟薛定谔方程基础之上的。

    尤其是在量子力学初期,薛定谔的波动力学跟海森堡的矩阵力学可以说各占了半壁江山,直到最后才被证明是殊途同归。。

    这些理论可以构建一个概率波,在量子世界,通过这种数学描述,哪里的波幅大,量子出现在那个的机会便也越大。通过这些理论,打开了微观世界的大门,开始指导人们对微观进行研究跟应用,比如扫描隧道显微镜。

    现在宁为的研究在数学证明这一点上有了一个小突破。

    怎么说呢,这个小突破如果爱因斯坦知道了,大概会忍不住从棺材里蹦出来,拍着宁为的肩膀赞赏:“兄弟,我就知道上帝是不会掷骰子!”

    没错,宁为通过一种数学方法,似乎能够证明如果能在宏观世界把时间拉长到一定程度,换句话说如果能让微观世界的时间变慢,比如让阿托秒等于一秒,就能同时观察到一个粒子的位置并测量它的速度,从而颠覆已经指导量子力学上百年的海森堡不确定原理跟哥本哈根诠释。

    这里用了很不严谨的似乎,因为这个小突破得出的结论很可怕,宁为自己都不太敢肯定这个结论是否是正确的。甚至都没法让三月进行验证,因为所需要的计算量太大,更需要足够多的数据分析,才能进行佐证。

    当然这也并不是说海森堡不确定原理是错的,毕竟如果放大到宏观世界,如此小的时间量程没有任何意义。

    而且这种数学方法目前只能在一个特定的量子信息转移情况下完成。

    首先需要A粒子跟C粒子,形成纠缠态,再引入一个辅助粒子B,在将这个系统引入到一个特殊的时空,通过测量B粒子的贝尔态信息并进行计算,就能同时得到A粒子跟C粒子的位置跟速度。

    说起来似乎很简单,但整个推导过程其实很复杂。这么说吧,如果写成论文的话,5号字体正常间隔打印成A4纸大概需要五、六百页。因为用的新数学方法,估么着真的投期刊起码得审一年以上。

    更烦闷的是,现在宁为没有足够实验室数据对这个过程进行验证,而且现在实验凭借实验室里这些设备也无法完成。因为目前唯一有可能得到验证数据的手段还是需要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进行特定参数的实验,并收集数据。

    这玩意目前华夏还没有,当然其实在宁为看来,其实也没太大必要建一个,地球上有一个也就差不多了。毕竟这东西太贵,要求太高,研究出的数据其实是差不多的。

    问题在于宁为跟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而且根据潘教授的说法,现在那边甚至对华夏封锁了许多数据,更别提让他们主动配合进行实验了。

    这也是件很尴尬的事情,如果换了五年前,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