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飞龙在天 第六十五章 兵临城下

    第一卷 飞龙在天 第六十五章 兵临城下 (第1/3页)

    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此时的李煜,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李煜既舍不得放弃龙袍宝座,又想远离残酷的现实,作为帝王,在群雄争霸的世界里,他却一心追求一种“仕隐”的安逸;在弱肉强食的乱世之中,却想着独善其身;高手对决,人家提起了屠刀,他却还一直握着手中的毛笔,这不是武林高手手中的判官笔,而是一个只能写字涂鸦刷辣油的小毛刷子。@·无错首发~~

    他没有赵匡胤那种金戈铁马的豪气,只能在吟诗作赋里寻找一丝心灵的慰藉。他极力讨好的大宋已经不能容他,面对从天而降的灾祸,他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如何御敌于国门之外,而是填词。他要用一首《乌夜啼》,先安慰一下自己这颗慌乱不堪的心。

    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

    烛残漏断频欹枕,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

    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有了伐唐的借口,赵匡胤飞马传诏,诏令十万大军兵,即刻出征。

    中路军是主帅曹彬率领的荆湖水军,自荆南顺长江而下,攻取池州(今安徽贵池)以东长江南岸要点。

    北路军是潘美率领的步骑军,集结于和州(今安徽和县),准备自和州与采石间渡江,与曹彬会师。

    东路军是京师水军自沛水而下,沿大运河,取道扬州瓜州入长江,会合吴越军攻取润州(今镇江)。

    南路军是吴越王钱俶统率吴越军,攻取常州,配合京师水军夺取润州,会攻金陵;

    西路军由黄州(今湖北黄冈)刺史王明向鄂州(今武昌)方向出击,牵制江西的南唐军不得东下赴援。

    赵匡胤的这一军事战略部署,与当年晋灭吴、隋灭陈,几乎同出一辙,同一个模子的翻版。

    十月二十四日,曹彬率中路大军沿江北岸东下,令八作使郝守溶领舰船跟进。南唐军误以为宋军例行巡江,未加阻拦。中路大军顺利地从蕲阳口(今湖北蕲春西南)渡过长江。

    二,曹彬率军突袭峡口寨(今安徽贵池西)。接着水陆并进,兵临池州(今安徽贵池)。

    赵匡胤升樊知古为太子右赞善大夫,池州是樊知古的老家,为报皇恩,樊知古为曹彬出谋划策。闰十月宋军一举击败前来截击的南唐守军,俘获池州牙校王仁震、王宴、钱兴等将领。

    当战报传到金陵,李煜顿时傻眼了,他未料到大宋进军会如此之快,南唐还没有做好战前准备,宋军就已经杀到了家门口。

    ◆一桥飞架南北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不打无准备之仗,方能立于不败之地。开宝三年(970)。赵匡胤采纳樊知古的《平南策》建议,准备在采石矶江面架桥渡江。

    造桥需要先建桥墩。老赵亲自参与制订了详细的工作部署,命人在荆湖一带(西起江陵,东抵黄冈,南至岳阳)的长江水域,打造黄黑龙船千艘,以作架设浮梁桥桥墩之用;又命人砍伐巨竹,搓制粗绳,扎制竹筏,以便日后做浮梁桥面。

    多年的努力今日终于到了检验成果的时候了,八作使郝守濬率兵载着架桥渡江用的巨竹、绳索、大舰及数千艘黄黑龙战船顺流东进。

    宋军原计划让这些龙船、竹筏直接驶抵采石,樊知古考虑到采石矶江面波涛险急,稍有疏忽,恐难成功。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建议先在石牌口(今安徽怀宁县西临江处)先试架浮桥,编好每一块材料的号码,然后再照原样,移置到采石矶江面。

    曹彬采纳了樊知古的这个建议,于闰十月十三日击败南唐守军,占领铜陵,获得战船二百余艘,俘唐兵八百余人。随后回师石牌口,截住由江陵驶来的龙船和竹筏。在高级工程师樊知古的技术指导下,郝守濬率丁匠在石牌镇试架浮桥。

    浮桥很快试。

    架成功。樊知古笑道:“此去采石矶,定能大获全胜!”

    曹彬也兴奋地说道:“此乃顺天应时之举,何愁采石大江浪涌?我自一往必胜!”

    长江浮桥在石牌口试架成功后,赵匡胤派前汝州防御使陆万友到石牌口担负起浮桥看护任务。@*~~

    长江在进入江东地面之后,江面变得十分开阔,很多地方都在三千米以上,风高浪急,暗流涌动。

    南唐这边,还在漫不经心地看宋军的笑话,他们一贯认为,在万里长江上搭设浮桥,想法非常幼稚,是完全不可能的。你可以在小河小溪里搭临时性的浮桥,长江那是什么?波涛汹涌,江宽浪急,那是多大的冲击力啊,三千年以来,就没听说过,谁能在长江上架桥。

    中书舍人张洎自恃饱读诗书,他用极为轻蔑的口吻对李煜道:“臣自幼苦读,但有记载以来,还未闻造浮桥以渡大江之说,宋军纯属异想天开!”

    李煜也笑道:“朕亦以为这是儿戏。”

    南唐君臣的这种漫不经心的态度,也为宋军渡江创造了机会,留足了时间。

    虽说如此,李煜还是不敢大意,他派天德都虞侯杜贞领步兵一万人,镇海节度使郑彦华率水军一万人,合兵御敌,要求他们想办法拆毁宋军的浮桥。

    浮桥试架成功,曹彬中路大军未做停留,连克芜湖、当涂二县,迫近采石矶。

    南唐方面,马步军副部署杨收、兵马都监孙震率两万唐兵凭险据守。曹彬挥师奋击,大破采石守军,生擒杨收、孙震,缴获大宋之前赠送给南唐的战马三百余匹。

    开宝七年(974)闰十月二十三日,曹彬大军攻占采石矶,扫清了在采石矶架桥的一切军事障碍。

    十一月九日,陆万友奉诏护送浮桥至采石矶,曹彬当即命熟知采石水文地理的樊知古主持架桥。此时正值长江枯水季节,采石横江一带浪平滩浅,浮桥移置十分顺利,竟“三日而成,不差尺寸”。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三天建成一座长江大桥,堪称人类桥梁建筑史上最伟大的杰作之一。这是史上第一座长江大桥,设计师:樊知古,建造者:赵匡胤。

    采石矶长江浮桥架成后,曹彬迅即传令在长江西岸集结待命的潘美,“率步兵渡江,若履平地”。随后,马军也全线渡江。

    ◆疯狂的歼灭战

    宋军在采石矶紧锣密鼓地渡江之际,东路进攻的吴越军,也将常州城围了个水泄不通,攻占利城寨(今江苏江阴)。

    面对强大的来犯之敌,陈乔、张洎又向李煜献策,要求坚壁清野、固守金陵,以拖垮长途奔袭的宋军为防御策略,李煜觉得可行。他下令全城戒严,停止使用大宋年号,改为干支纪年。

    李煜遣使质问吴越王钱俶,说以唇亡齿寒之理,“今日无我,明日岂有君?一旦明天子易地赏功,王亦大梁一布衣耳。”钱俶不答,将李煜书信上交到赵匡胤那里。

    曹彬中路大军抢占了采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