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 以夷制夷

    第一百零五章 以夷制夷 (第2/3页)

游走,他本来就是大辽国的女婿,一边是契丹的西夏国王,一边是大宋的银州观察使,他是脚踏两只船,两面三刀,刀切豆腐两面光。

    李继迁归顺,西北无战事,翟守素依令移兵石州(今山西离石县)。由于年老多病,翟守素无法抵御边关的风沙,上书请求回原籍,太宗准其所请。一年后,翟守素在家中过世。

    翟守素带兵一离开,李继迁的狐狸尾巴又露了出来,他继续我行我素,跟宋廷死磕。

    ◆策反李继捧

    王庭镇作为夏州外部的屏障,地接大漠,一直有寨栅可守,雍熙年间,李继迁将其焚毁。之后,李继迁占据着王庭镇的旧地,一直在此屯驻军队,随时准备再攻夏州。

    淳化二年(991)九月,一天深夜,李继捧率部出夏州城,向李继迁发动袭击。

    李继迁完全没有防备,他没想到自己的这个族兄还有这份胆量,敢偷袭他。猝不及防之下,西夏军大败,李继迁率众仓皇撤向银州。

    半路上,又遇到熟户貌奴、猥才两族的兵马,西夏军又损失牛畜两万多匹。李继迁觉得此时回银州只有死路一条,“复弃银州”,径直奔入地斤泽(又名铁斤泽)。

    打了胜仗,李继捧向太宗上书邀功道:“破保吉(李继迁)于王庭镇,保吉走铁斤泽。”

    游击战最大的特点就是:当你察觉这条路走不通的时候,不要一条道走到黑,而是及时换个打法。

    当李继迁觉得单打独斗硬拼不行的时候,就去寻求外援;当觉得光靠武力对抗不行的时候,就边打边谈;当实力太弱的时候就想着去接受招安,寻求缓兵之计。

    如今,李继迁决定再来个新玩法,策反族兄李继捧。

    十一月,李继迁秘密派人去夏州游说李继捧,“夏王李继迁原本寸土皆无,只不过手下聚集了一支游兵散勇,就能让大辽皇帝册封为西夏国王,你李继捧拥州,归顺了大辽,朝廷定会册封称王,可以世世代代镇守定难。”

    听说可以称王,而且永镇夏州,李继捧心动了。淳化三年(992)正月,李继捧派人去辽朝请命入贡,表示愿意臣服于大辽。

    萧太后和辽圣宗耶律隆绪,喜出望外,立即颁布诏书,册封李继捧为大辽国西平王,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

    李继捧归附辽朝,李家。

    兄弟如今是“同朝为官、不分彼此”,李继迁不费一刀一枪,引兵进入并占据银州城。李继捧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银州城成了李继迁的地盘。

    自从归附大辽,李继迁每一年的进贡礼品都是在蕃族之间征用的。占据银州以后,李继迁觉得自己策反李继捧有功,立即表示,以后向辽朝进贡的事情就由李继捧负责了。毕竟李继捧手里有四个州,家大业大。 @

    李继迁不来进贡,分明是怀有二心,萧太后大怒,命令西南招讨使韩德威带兵去银州,质问李继迁是不是有不臣之心?

    韩德威就是当年建议辽朝收纳李继迁的人,当时,韩德威还给李继迁出主意,让他向大辽求婚。李继迁是什么人,韩德威最清楚。萧太后这次派他前去招谕,也是看在他们之间关系不一般的份上。

    惹不起还躲不起吗?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李继迁听说大辽天子派人来问罪,就来个闭门不见。

    韩德威到了银州之后,李继迁派人给韩德威带去口信,“夏王正在准备西征回鹘,没时间接待天子使臣,望尊使多多担待。”

    韩德威大怒,直接命人在李继迁的老巢银州,纵兵大掠一番后,带兵返回大辽。

    策反堂兄李继捧之后,在不触怒大辽的前提下,李继迁接着实施自己的第二步规划,和宋廷讨价还价。

    当时宋夏边境的陕西地段还处于边禁的状态,贸易断绝。淳化三年(992)四月,李继迁上书宋太宗,请求和宋互市。

    互市一是为了缓和西夏和大宋的关系,二是可以互通有无。西夏太穷了,很多东西都需要从中原进口,中原也可以从这里购买马匹。

    李继迁的表文谦卑诚恳,“王者无外,戎夷莫非赤子?乞通互市,以济资用。”自古王者无外,我们西戎之人难道不是皇帝的子民吗?请允许双方商旅往来,以满足边境民众的生活。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太宗听得很开心,于是下诏答应李继迁的请求,允许双方互市。

    狡兔三窟,首鼠两端,李继迁的惯用手法就是两面三刀。

    韩德威纵兵大掠银州,李继迁觉得不能就这么便宜了韩德威,应该要回属于自己的权利,不能跟大辽闹掰了。

    淳化三年(992)十月,李继迁上书辽廷,向萧太后告御状,太后下诏拊谕之,于是李继迁再次遣使向大辽进贡。

    ◆潘美非潘仁美

    这世上没有什么长生不老,英雄总有迟暮的一天。

    淳化二年(991)六月七日,大宋开国元勋,一生征战南北的大宋战神,忠武军节度使、同平章事潘美去世,享年六十七岁。太宗悲伤不已,辍朝三日,下诏追赠中书令,赐谥号为武惠。

    “宋初健将,首为曹彬,其次莫如潘美。”太祖、太宗两朝,如果要找两位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非曹彬和潘美莫属。

    英雄的历史,是以悲壮为笔,以血肉为墨,书写而成的一部赞歌,有不屈、有抗争、有奉献、有误解、有牺牲。

    潘美,字仲询,汉族,大名(今河北省大名县)人,父亲是常山的一名军校。潘美名字中的这个“美”字,绝不是浪得虚名。

    潘美年轻时风流个傥,容貌俊美。面如冠玉,目如朗星,眉如墨画,鼻如悬胆,温文儒雅,文质彬彬。潘美,人长得真的美,凡是见潘美的人,都称他为神仙中的人。

    潘美不是一个想着靠颜值混饭吃的人,他年轻时就胸怀梦想,曾对同乡王密道:“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大丈夫不在年轻的时候建立功名,谋取富贵,碌碌无为与万物一并灭亡,简直就是奇耻大辱!”

    潘美做事果敢干练,深为后周世宗柴荣的器重。柴荣任开封府尹时,潘美就担任柴荣的侍从,柴荣即位,潘美补供奉官。高平之战,以功迁西上阁门。

    副使。

    宋祖开基,美为力戮。潘美与太祖赵匡胤关系素来深厚,当年陈桥兵变时,是潘美冒着有去无回的危险,单人独骑前去京城宣谕,宣告赵匡胤已经取而代之当天子了。

    在皇宫,赵匡胤见到宫女抱着世宗柴荣的小儿子,当时范质、赵普、潘美等人都在赵匡胤左右,赵匡胤问大家该如何处置这个孩子,赵普的意思是“去之”,众人也都说:“除掉他”,只有潘美低头不语。

    赵匡胤便问道:“汝以为不可耶?”

    潘美道:“于理未安”。

    赵匡胤点头道:“即人之位,杀人之子,朕不忍为也。”于是命潘美将这名襁褓中的婴儿带回家做养子,“其后太祖亦不问,美亦不复言。”由此可以看出,赵匡胤对潘美的信任。

    这个孩子后来改名为潘惟吉,他曾被宋真宗派往辽国给辽圣宗祝寿,在途中病逝。据考证,周世宗柴荣的后裔繁衍至今的,应该只剩下潘惟吉一脉。

    潘美对旧主子柴荣,可谓有情有义。

    袁彦谕归,峒蛮征伏。

    陕州主将袁彦凶悍,信任女干佞,喜杀人贪财,而且修造兵器,太祖怕他造反,又是派潘美单人独骑前去宣谕。潘美告知袁彦,“天命既定,应当克守臣职。”袁彦于是跟随潘美入朝。太祖非常满意,称赞道:“潘美不杀袁彦,能让他来晋见,实现了我的愿望啊。”

    太祖赵匡胤的统一之路,全斌占后蜀,潘美收南汉,曹、潘平南唐。

    潘美不仅冲锋陷阵勇不可挡,而且还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将帅之才。大宋平定荆、湖,潘美受任潭州防御使;乾德二年(964),献声东击西之策,灭掉后蜀;开宝三年(970),亲率数万人马,以少胜多,灭掉南汉,擒鋹送京,斩获数万;与曹彬联手,水陆并进,开宝八年(975)攻占金陵,平定南唐,同下江南,其功更足;又与太祖数次征伐北汉。

    到了太宗一朝,太平兴国四年(979),潘美任北路都招讨,与太宗赵光义从征太原,平定北汉;接着征伐幽蓟;后占据三交,屯兵积粟,为大宋镇守北方国门。

    杨业原本是北汉降将,为北汉驻边三十年。太宗征伐太原时,北汉皇帝刘继元已经投降,杨业(当时叫刘继业)仍据城力战,为太宗所青睐。为他恢复本姓杨氏,并将其名“继业”改为单名“业”,任命他为左领军卫大将军,后跟潘美共同驻兵山西。

    其实真正害死杨业的,应该是王侁,而非潘美。

    监军王侁逼迫杨业出兵,又不按约定,提前撤除埋伏,致使宋军惨败。陈家谷一战,杨业被俘绝食身亡,其子杨延玉战死,宋军全军覆没。杨家浴血奋战,殒命疆场,负主要责任的就是王侁。

    王侁是个小人,以诬陷主帅起家,也许是王侁官职太小,不足以突显杨家将的威名,所以潘美很倒霉地成为杨业之死的主要责任人。

    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据《宋史》载,潘美当时与杨业的立场接近,只是没有力争,王侁军离开陈家谷口时还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