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 王小波率众起义

    第一百零七章 王小波率众起义 (第1/3页)

    荒凉的山岗,衰草枯杨,几株枯树将***的枝桠孤零零地伸向天空。

    青城天下幽,这里原本是山清水秀之福地,因为大旱,如今早已变得树木干枯,茶树凋零,荒草丛生。山下的村寨里,许久见不到一缕的炊烟。

    山道上,面黄肌瘦的难民,成群结队。扶老携幼,步履蹒跚,到底要走向哪里,没人知道。

    淳化四年(993)二月,青城后山,味江寨茶场,土锅村。

    李顺等十几个农汉聚集在王小波家的土院子里,商量着接下来的活路。

    在土里刨食吃的农民,完全是靠天吃饭。大旱之年,地主的田租,官府的贡茶捐税,茶商们的粗茶,没有一样能如数补齐。官府衙役天天过来催缴,再完不成,大家都得坐牢,吃官司。

    往年,茶农们一年辛苦到头,靠着制茶卖茶好歹也能换得一些钱,靠着背背子,挑些木柴、药材、粗茶到集市上,总能换些粮食,掺合着野菜,还能勉强填饱肚子,艰难度日。

    王小波、李顺所在的味江寨,从唐朝开始,就是贡茶主要产区,其中“乌嘴、六出花尤为皇室珍爱”。到了宋代,贡茶的名目里又增添了“紫背龙芽、白背龙芽、大鹤仙、小鹤仙”四类贡茶。

    自从朝廷实行茶叶官卖,茶农们再也不能私自出售茶叶了。官府出“定金”给茶农,茶农制好茶后,全部交给官府。官府收购的价格比茶商低得太多,茶农胆敢私自藏匿和私下买卖茶叶,就要被重重治罪。

    王小波等人不甘心遭受官府和茶商的重重盘剥,为了多赚几个钱,偶尔也结伙,干起违禁的营生,冒着坐牢砍头的风险,将一部分粗茶运到川北、西蕃去卖。

    大伙商量来商量去,最后一致决定,将各家各户的粗茶聚集起来,大家再跑一趟川北,先挨过这一段苦日子再说。

    说干就干,天黑的时候,众人各自夹带着数量不等的粗茶,陆陆续续再次汇聚到王小波家中。李顺是王小波的妻弟,他负责将各家各户的茶叶一一登记好斤两。众人将茶叶打包,分作几担,忙了大半夜,鸡已经开始叫头遍了。

    王小波等人,往年也曾因私卖粗茶,被官府关过。由于茶叶迟迟交不上,官府也坐不住了,为了催缴茶叶和杜绝茶农私自卖茶,差役们经常夜里悄悄出动,查办违禁。这天,正好来到土锅村,循着亮光,直奔王小波家而来。

    外面人马嘈杂,灯笼火把影影绰绰,众人顿时慌乱起来,王小波让李顺带人挑起茶叶,从后门先走,自己留下来应付官兵。

    咋就那么寸,李顺等人挑着粗茶担子刚从王小波家里出来,沿着山道没走多远,就遇上了一伙打着火把巡逻的官兵。众人见情况不对,纷纷往山谷中转移,官兵也觉察到了,随后就追。

    众人为了逃命,只得丢下茶挑子,躲入山林。李顺死活背上一筐茶叶,逃入山谷,其余粗茶全部被官兵截获,众人再次陷入绝望之中。

    ◆重重压迫

    天府之国蜀地两川,一直有着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美名。然而,这种富裕却是用“旁户”的血泪铸就的。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里群山环抱,峻岭巍峨,地势险要,交通闭塞,却成了贵族士大夫和有钱人的避乱天堂。

    安史之乱,唐玄宗带领一大批世族官僚逃窜到蜀地;黄巢起义时,唐僖宗也率领一大批世族官僚入蜀时,唐朝的“衣冠之族多避乱在蜀”。

    如此多的地主豪强,逃到蜀地,他们占尽巴山蜀水的山川良田,对蜀地百姓极尽搜刮掠夺之能事。

    蜀地曾建立过前蜀和后蜀两个割据王朝,世族豪强疯狂地兼并土地,占有大批“旁户”,供他们役使和剥削。

    《宋史》载,“川峡豪民多旁户,以小民役属者为佃客,使之如奴隶,家或数十户,凡租调庸敛,悉佃客承之。”

    。

    “旁户素役属豪民,皆相承数世”。旁户即佃户,这些地位低下的依附农民,世代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像奴隶一样被役使。除了要向地主交纳地租,还要承担官府的各种赋税和徭役。

    蜀地全国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农民都是旁户,一些边远地区甚至超过百分之八十。许多世家豪族拥有的旁户,往往多达数千户以上。

    宋灭后蜀之后,王全斌等将领日夜饮宴,不恤军务,纵兵大肆掳掠,“纵部下掠子女,夺财货,蜀人苦之”。宋兵将领甚至“割民妻乳而杀之”,赵匡胤得知后,大怒:“妇人何罪,而残忍至此。”

    为了证明自己是有道伐无道的正义之战,宋人在史书中大书特书蜀后主孟昶是一位荒Yin无能、沉迷女色、奢侈无度的国君,连尿盆都是用七宝镶嵌而成的。

    然而,蜀地百姓不这么认为,在他们的眼中,孟昶是一个节俭、仁慈的有为之君。在孟昶时期,百姓还不至于饿死。孟昶治蜀有恩,离开成都时,“万民拥道,哭声动地”。

    后蜀灭亡,宋廷征调大量民夫,将后蜀府库里存放的金、银、珠宝、铜币之类的“重货”和绢帛布匹等“轻货”运往京城开封,号称“日进纲”。水陆兼运,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才运完。

    蜀锦自古就是皇家与达官贵人的最爱,作为“蚕丛古国”的巴蜀,成都更是被称为“锦官城”。蜀锦生产工艺繁琐,“寸锦寸金”,是难得的奢侈品。通过丝绸之路,蜀锦也惊艳了全世界。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隐居青城山的白云先生张俞,用自己的所见所闻,为养蚕织锦的贫民鼓与呼。

    蜀地产茶,俗话说: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

    蜀茶寄到但惊新,渭水煎来始觉珍。满瓯似乳堪持玩,况是春深酒渴人。

    古代的车马很慢,邮件也慢,能喝到一杯明前的蜀茶,是相当奢侈的事情,如此更显得蜀茶弥足珍贵。

    在后蜀孟昶时期,茶农们靠着辛苦劳作,贩卖茶叶、山货,换取粮食盐巴,也能填饱肚子,甚至小有积蓄。

    入宋以来,宋廷除了在当地收取常规赋税之外,又设立“博买务”,把蜀锦、茶叶、酒、盐等生活必需品的销售权收归国有,统统不许私自买卖,全部由朝廷统一经营。

    官府实行茶叶专卖。茶园全部归国家,茶农制作的茶叶除了部分抵租外,其余的全部由官府低价收购,茶农不得私藏。茶叶大部分作为边境贸易的重要物资,小部分由官方投放市场。

    朝廷低买高卖,对茶农低价购茶,低价收购蚕茧织锦,高价卖米卖盐。地主豪强则趁机投机倒把,“释贱贩贵”,在各种专营中敲剥百姓,从中渔利。蚕户茶农们生路断绝,生计无着,长期在死亡的边缘线上苦苦挣扎。

    大宋统治蜀地之后,这个稳定繁荣了几百年的天府之国,几乎被掏空。蜀地百姓在战乱频仍十国,都未曾经历这么多的苦难,在自诩正义的大宋统治下,竟然活不下去了。

    《太平御览》载,南朝时,蜀人罗研,曾对西昌侯萧藻道:“蜀中积弊,实非一天造成的。百户人家聚集的村子,只有几家有粮可吃,穷迫之人,占十分之八九,催督赋役的公使,十天之中要来两三次。贪乱乐祸,无足多怪。倘若让他们家里养母鸡,一头母猪,床上有百钱布被,甑中有数升麦饭,虽苏秦、张仪巧言游说于前,韩信、白起按剑于后,也不能使一个人做盗贼,更何况叛乱乎?”

    乞丐皇帝朱元璋有一句获奖感言:“但凡有一口饭吃,也断然不可能走上造反的道路。”

    川峡天灾频仍,淳化三年(992),蜀地又全境大旱,造成大饥荒,到处哀鸿遍野,饿殍载道,民不聊生。在天灾人祸的胁迫下,蜀地百姓最后一道心理防线崩塌。

    淳化二年(991),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