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 烽火狼烟

    第一百零八章 烽火狼烟 (第1/3页)

    蜀地民变,李顺称王。

    宋太宗这边派遣心腹太监王继恩领兵平定两川,心中又不免为身在成都的儿子益王赵元杰担惊受怕。令王继恩设法保护赵元杰,同时诏令免除两京各州淳化三年以来,拖欠的赋税钱物。

    赵元杰,字明哲,初名赵德和,太宗赵光义。太平兴国八年(983)改名赵元杰,授检校太保,同平章事,封益王。

    根据皇位继承传统,嫡长子继承制,皇子们十岁之后,就可以封王,不能再留在京城,必须到自己的封地去就藩。皇子就藩封王制度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让其他皇子远离京城,避免与太子争夺皇位。

    端拱初年,益王赵元杰十七岁,加侍中、成都尹、迁剑南东西川节度使。皇子出阁,可以到自己的封地成都,帮助皇上来治理蜀地,巩固江山。

    如果没有王小波、李顺起义,赵元杰在成都会一直玩得很嗨。

    原因很简单,“天下商税,四蜀独重”,除常赋外,更有博买务,将当地的布帛、盐业、茶业、酒业,四大支柱产业全部纳入专卖管制。

    整个大宋朝,交税交得最多的地方就是蜀地。作为两川节度使,地方截留下来的税赋,就已经相当可观,因此,赵元杰在成都,一直过着花钱如流水、天堂般的生活。

    ◆但见血山

    一次,赵元杰为了给自己庆生,在花园里修造了一座假山,花掉一百多万钱银子。假山竣工后,赵元杰便召集僚属一起饮酒,开生日派对。

    众人都夸赞这座假山造得精致好看,重峦叠嶂,意趣天成。只有王府的属官、益王府翊善姚坦,独自低头不语。翊善是亲王府的侍从讲授,负责教授王爷读书,规劝各位亲王。

    “众皆褒美,坦独俯首。”

    赵元杰正在兴头上,见大家都很开心,唯独姚坦俯首不看,就开始点他的名,“姚翊善,快来好好看看孤的假山。”

    姚坦依旧低头不言,益王怒了,便强迫他称赞一下自己的假山。

    姚坦冷冷地回道:“但见血山,安得假山?”在我的眼里,只看见一座“血山”,哪有什么假山?

    一听这话,赵元杰甚感惊愕,便质问道:“何出此言?”

    姚坦道:“坦在田舍时,见州县督税,上下相急以剥民。里胥临门,捕人父子兄弟,送县鞭笞,血流满身,愁苦不聊生。此假山皆民租赋所出,非血山而何?”

    我在乡间,看到州县衙门的官吏为了收缴租赋,官府与州县上下相逼,地方官驱使差役,差役逼迫百姓,如果哪家交得迟了,就逮捕全家的男丁,押到县衙狠狠鞭打,血流满身。这座假山都是百姓赋税筑成的,试问不是血山又是什么呢?

    一句话说得赵元杰火冒三丈,这人真是扫兴,他指着姚坦的鼻子训斥道:“一派胡言,我听闻父皇在洛阳也在修假山,比我这个还壮观呢,那个也是血山?!”

    赵元杰这话说得没错,“是时太宗亦为假山”。姚坦顿时哑口无言,面如土灰。他不知道太宗也在修园林造假山,讽刺当今皇上可是杀头之罪。

    姚坦的话,很快传到太宗的耳朵里。太宗思考再三,觉得姚坦的话很有道理,于是,下令立即停工,将造了一半的假山全部拆除毁掉。同时对姚坦敢于直言,进行褒奖。

    太宗曾召见姚坦,对他说过一番语重心长的话:“诸子生长深宫,未知世务,必资良士赞导,使日闻忠孝之道,汝等皆朕所慎简,各宜勉之。”

    姚坦是太宗为自己的儿子亲选的老师,让他监管自己的儿子,如今儿子有错,断然不能打老师的屁股。

    姚坦,字明白,曹州济阴(今山东菏泽定陶)人。开宝年间,以《尚书》进士擢第,补将陵尉。历任隰州推官、将作监丞、知浔州。太平兴国三年召还,为著作佐郎、唐州通判。

    姚坦性格

    耿直,身为益王翊善,尽职尽责,逢过必纠。

    司马光的《涑水记闻》载,益王赵元杰未出阁时,每有过错,姚坦都及时进言劝谏。王府里上下对姚坦都有抵触情绪,就唆使益王装病不上朝。

    太宗每天都派太医前去探病,过了一个多月,不见病愈,太宗甚是担忧,就将益王的乳母叫来,向她询问病情。

    乳母道:“益王本无病,皆因姚坦的管教严励,益王不能自由行动,闷闷不乐,故称病。”

    太宗闻听此言,勃然大怒,道:“吾选端士,辅王为善。王不能用规谏,而又诈疾,欲使朕去正人以自便,何可得也。且王年少,必尔辈为之谋耳。”朕选拔端正之人做益王的随员,是想辅佐益王成为良善之贤王,如今益王不但不能接受规劝,还装病,这分明是想让朕把他身边的正派之人赶走,自己好为所欲为,朕如何能这样做!益王年少,未必能出此下策,必定是你们这帮人帮他出的主意。

    于是命人将乳母拉至后苑,罚打数十藤杖,益王再也不敢装病,第二天乖乖上朝去了。

    下朝后,太宗将姚坦招来,安慰道:“卿在王府,能以正为,被一群宵小之辈嫉妒,大为不易。卿照直了做,不必担心谗言蜚语,朕必不听。”

    蜀地在益王赵元杰的治理下,并没有出现百姓安居乐业、物阜年丰的繁荣景象,而是民怨沸腾,烽火四起。

    李顺带领义军第二次攻打成都,樊知古与郭载,护送益王赵元杰,退到东川。得知赵元杰平安无事,太宗一颗悬着的心总算落了地。

    淳(994)二月,任命赵元杰为淮南、镇江等军节度使,改封吴王,让他取道长江,直接到扬州去赴任。

    樊知古擅离职守、治理无方,太宗认为他保护赵元杰有功,给予特别宽恕,令其掌管两川漕运。

    同时,太宗诏令,废除剑南东西川、峡路各州淳以前拖欠的钱物,招抚变民,任命张咏为成都知府,伺机入川。

    ◆曹克明起兵

    大蜀政权成立后,李顺一方面开疆拓土,一方面广纳人才。

    为阻止宋军南下,李顺派杨广领军十万,北上剑门。又派部下杨里贵率二十万人去攻打梓州(今四川绵阳三台县)。

    当李顺带领起义军攻城夺寨之时,大将曹光实的侄子曹克明,带着母亲抄小路,从京师开封回到雅州百丈。

    曹光实是银、夏、绥、府、丰、宥等州的都巡使。党项枭雄李继迁,在曹光实面前,屡吃败仗。雍熙二年(985)二月,李继迁用诈降计,将曹光实骗到葭芦川。党项伏兵四起,曹光实力战不支,殒命沙场,李继迁冒用曹光实的旗帜,攻占银州。史称葭芦川之战。

    曹克明当时正负责护送军需辎重,听到伯父曹光实战死的消息,为稳定军心,秘不发丧。派人假传曹光实回军银州的消息,与仆从张贵连夜深入葭芦川,抢回伯父曹光实的尸体,返京安葬,曹克明由此名声大振。

    宋灭后蜀,为防止武人造反,留在京城的蜀人被禁,不准回乡。由于母亲年事已高,需要回家养老,曹克明上报朝廷,获批准后,带着母亲回到雅州百丈。

    曹克明,字尧卿,雅州百丈(今四川雅安名山区百丈镇)人,名将之后。

    曹克明的爷爷曹畴任静南军使,扼守邛崃。曹畴有光实、光远、光昭三子,曹氏一门,帮助宋廷平复了中国西南,将蜀地纳入大宋版图。曹光实英勇善战,被太祖赵匡胤称为“蜀中杰俊”。

    曹克明出生时,曹光实三兄弟“会敌百丈县”,曹克明的父亲曹光远不幸遇害,保姆抱着克明隐藏于苇蒲中而得以幸免。

    出生在这样一个将门世家,曹克明长大后,“喜兵法,善骑射”,曹光实非常喜欢这个大侄子,任命他为衙内都虞候,将他带在自己身边。

    曹克明回到家乡的消息,很

    快传到了李顺的耳中。李顺得知曹克明是将家之后,很有能力,名气也大,就想胁迫他到自己手下做事。

    曹克明只得带着母亲躲至山谷中避难,过着担惊受怕的日子。一天,母子二人躲进一间破庙里,夜里,曹克明梦见有人叫他起床,突然惊醒,发现蜀兵已经逼近庙堂。

    不久,雅州被起义军攻下,曹克明更是无处藏身。

    王继恩出兵剑门的消息传到雅州,曹克明决心走出去,配合宋军主力一起平叛。他安顿好母亲,开始在百丈一代招募兵马,旬日间,达到数万之众。

    曹克明带领着这些数万新兵,先后收复名山、火井、夹江等九县。接着分兵嘉州、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