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章妥协是政治的艺术

    第四百二十章妥协是政治的艺术 (第2/3页)

影响,潜移默化改变天下士子的思维。

    说白了,这就是刘易对这个时代的妥协。

    虽然他是立志要改变这个时代的男人,但是适当的妥协,也是政治的艺术。

    科举会试的考题就这样敲定了下来,殿试的考题是要由刘易自己来出的。

    刘易现在虽然没定下考题,但也是有那么一点思路了。

    其实大汉立国之后,科举早就开始了。

    虽然其中会试是重点,但会试之前的府试院试等也是需要举行的。

    时间到了现在,入秋之后,大汉境内的府试院试等已经全部进行完了。

    因为大汉的官制,权力架构是要深入乡村的,以至于大汉极度缺乏基层的办事官员。

    所以这次科举的口子放的很松。

    只要能读会写,考上一个秀才,获得一个官场的入场券就不是一件很轻松的。

    如果精通四书五经,才能出众者,考上举人也不是难事。

    所以,大汉新朝的科举,很容易的就选拔出了一大批的秀才举人。

    再加上大汉新朝承认前朝的科举功名,所以,这次来参加秋闱会试的士子数量是很庞大的。

    哪怕是新朝科举改制,秀才举人也能做官,但秀才做官,是要从乡村一级做起的。

    举人做官,也只能从镇一级别做起。

    哪怕是新科进士,初入官场的品级都被刘易给压到了八九品的佐杂官。

    虽然上升通道被打通了,不管是秀才举人还是进士,只要能够做好事情,能力出众,就能升官。

    但是,就是起步点实在是太低。

    对比起大明时期,一朝考中进士,便是一县主官百里候来,大汉新朝官员的起步点实在实在是太低了。

    不过即便如此,对天下大多数的读书人,对大汉新朝科举改制,都是绝对支持的。

    要知道在此之前,秀才是不能做官的,能做官的只有进士和举人。

    举人也是只能做一辈子的佐杂官,辞官归乡之前,能混一个一县主官,那就是烧高香了!

    毕竟在大明朝,哪怕是海瑞那样的天下名臣,也是因为他举人的出身,而一直进不了大明的权力中枢。

    最终也只做到了右佥都御史,就再没能上升一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