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混乱的哈密

    第193章:混乱的哈密 (第1/3页)

    朱见济对大明的未来是有长远规划的。

    因为他非常年轻,

    而年轻,就意味着他有更多的时间去造作。

    乾圣二年,他也就只有十四岁。

    如果他这辈子能活到八十岁左右的话,那么留给他折腾的时间,还剩下差不多七十年。

    到目前为止,朱见济并不需要为自己的皇位而忧愁。

    他已经坐稳了屁股底下这把椅子。

    在国内方面,考成法保证了官僚系统还算顺畅的执行能力,就算私底下被人骂出花了,朱见济还是让吏部跟都察院时不时就出动,调查其他官员的工作效率,过错就惩处!

    锦衣卫东厂这种特务机构联合都察院和刑部大理寺等监督执法机构,则是可以保证官僚系统的一定纯洁。

    朱见济作为大权在握的帝王怀抱着反腐的决心,再怎么着也能重现一下太祖时代的光辉。

    除此之外,只要教育体制改革能够顺利推行,那么朱见济在未来几十年里,就能收获到很多高素质的人才来帮他打工,为实现伟大的天朝梦而奋斗。

    农会的推行,保障了农业上的基本稳定。

    虽然集体化劳作的方式并没有从根本上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但是却能够给老百姓腾出更多的资源和时间去让他们用心劳作,不说能不能吃上好的,最起码在平常年头是不会随便饿死人的。

    而在朱见济的规划之下,每个农会最起码也要建一个养鸡场。

    只要养鸡场里保持干净整洁,不让内部有可能爆发鸡瘟,加上配套的蚯蚓养殖方法,那些鸡起码能为农会的百姓提供最基础的肉食来源和大量的鸡蛋,保障人体所需,实现朱见济最初的目标——

    强国富民。

    国民是一体的。

    不能单独扶持一个。

    国富民贫,那是大宋;国贫民富,那是一切都崩坏了个彻底的晚明。

    只有国民一起发展,才能成就一个令人向往的时代。

    最基层的老百姓稳了下来,对乾圣朝廷的执政增添了信任和依赖,那朱见济再做些其他的事,放在老百姓眼里也是没关系的。

    就像当他提出在几个相邻的农会间搞个蒙童馆,把家里的适龄儿童送过去启蒙读书时,老百姓们也咬牙应了。

    虽然过日子很精明的百姓都清楚,就这种水平的启蒙馆,师资水平不会太高明,还要多出一笔学费。

    而且能去读书的孩子,基本都能跟着父母种田干活了,他们去启蒙了,家里就会损失一个小小劳动力,多出来一个吃钱利器。

    但面对朱见济的号召,还有对孩子隐隐的期望,以及好了很多的生活,让他们决定做出响应。

    如果不是家里已经有了一点积蓄,他们是舍不得做这种事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