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铸造新币和火耗归公
第255章:铸造新币和火耗归公 (第2/3页)
了回来。
还有开矿采掘出来的新铜和新银,都收入了不少。
所以到乾圣五年,中央金银铜的储量足够朱见济去铸造那以“乾圣”命名的新通宝。
对国家发展而言,明朝的经济体制在最初的设计上,还是有点乱的。
要想进行调整,那就需要有一种稳定的、受到大家认可的新货币来打底。
乾圣朝廷的名声很不错,以朱见济个人名义强行弄出来的农会贡献点,也得到了大量农民的认可,可见时机已经到了。
而永乐通宝的存在,也说明大明并不缺乏铸造良币的能力。
“通宝上面的字,要请名家来写!”
关于钱币的制式,朱见济决定沿用中国长期流行的“圆形方孔”模样,只是在边缘上,会多弄一些小锯齿出来,以免被人仿铸和破坏。
而技术上面,则是会使用工科院新摸索出来的水力冲压法。
关于水力的利用,在明朝的钢铁制造越来越高效和高质量后,也进一步提高。
毕竟好钢铁也是需要动力来捶打的。
像当初为了制造竹节炮和将军炮,朱见济就指导工匠研究出来了水力锻锤法,如今用来铸币,也是可以的。
制造方法变难了,仿制的假币数量也会跟着变少。
至于铜币和银币该用多少材料,占几成比例,朱见济没有多说。
因为他不懂这玩意儿,专家懂就行了。
强行插一手,可别让钱币给炼废了。
“还有……火耗归公!”
朱见济在看了一下工部按照标准做出来的一银一铜钱币后,突然提到。
熔铸钱币,在制作过程里难免会出现一定的损耗,毕竟是从充满了杂质的矿石做成齐整、高纯度的硬币的,在整体质量上,绝对会下降。
而损失的这一部分,就会默认成火耗,是需要想办法解决的。
因为在铸币之前,朝廷自有规定,需要做出多少通宝。
在成果的量不能缩减的前提下,那原材料就得多准备一些。
所以官方通常会对百姓加以摊派,要求下面的人替朝廷承包这部分的损失。
反正老百姓就是钱袋子,需要什么就找底下的人要行了。
总不能朝廷亏钱吧?
偏偏火耗的量是无法确定的,这又方便了某些官员在其中谋取私利。
我说火耗厉害,多收一些税……很正常的吧?
明朝的官员还算有良心,火耗基本是在十分之二和十分之三之间。
后世鞑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