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此时不走,更待何时

    第一百三十四章:此时不走,更待何时 (第2/3页)

,因此也是闭口不言,拿着一双小眼睛偷看着刘静逸,静待他的表态。

    刘静逸虽然也是满腹牢骚与怨言,但小袁营处境危急之际,他心里想着的是和衷共济,应对即将被闯王吞并的急务。

    另外,他也怕今日若是出言将刘玉尺得罪苦了,无非痛快痛快嘴巴,于小袁营无益,且将来还恐遭其报复,所以他只是略微苦笑了一下,便胸有成竹地开口说道:“如能化客为主,自是上策,又恐甚难办到,若不能化客为主,当以速走为妙。”

    刘玉尺见刘静逸并未口出怨言,也没有责难自己,心里顿感轻松许多,便开口向朱成矩问道:“朱兄,可有何妙策?”

    朱成矩面露忧色,说道:“我也想到‘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只是恐欲走不能,反酿大祸啊。”

    袁时中突然发问:“何为欲走不能?”

    朱成矩看了袁时中一眼,道:“将军,闯王将我小袁营汛地,派在闯、曹两营之间,便是防我小袁营突然遁走之意。

    别看其将养女许配将军,却是对将军仍然心存疑忌,何况我军只三万将士,闯、曹两营合计数十万人马,只骑兵便已盈万,欲求全营将士安然遁走,何其容易啊?”

    袁时中面色一沉,道:“照你之言,我小袁营只能在此坐着等死啦?”

    朱成矩摇头说:“其实不然。我的意思……必先使闯王信我不走,如此才会放松防范看管,到时再瞄定时机,动如脱兔,使他追之不及。”

    刘静逸却在一旁摇头说道:“闯王思虑甚密,更有宋矮子为虎作伥,恐不会给我逃走机会。如一时无有良机,怕不出三月,小袁营已不复存在矣!”

    袁时中闻听此言,心头格外沉重,额头上也冒出些微汗珠来,他焦急的眼光顿时转向刘玉尺,期待着他的谋略能为自己解惑。

    刘玉尺一如平日般沉稳,似乎对脱离闯王之策早就“筹之熟矣”,他故作沉思之状,片刻后,才淡然一笑,轻捻下颌上的短须,平静地说道:“当日决计投闯,更为将军求亲,皆是权谋,而今日决计遁走离闯,同样亦是权谋,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也’。

    眼下看来,纵然闯王无意吃掉小袁营,我也应尽速离去,不可再久居于‘闯’字旗下,何况闯王已有意将小袁营化为老府一队,以部曲对待我等。未来吉凶,已入洞若观火,此时不走,又更待何时呢?”

    朱成矩脱口问道:“该如何走法?”

    刘玉尺一副胸有成竹之态,却又故作神秘地回他道:“山人自有妙计,不过……时机未到,却是不便奉告诸位。”

    袁时中脱口问出了自己最为关切的事:“何时可走?”

    刘玉尺面含微笑地回他:“山人昨夜卜一文王神课,少则旬月之间,多则一二月内,即可全师远遁高飞。至于究竟如何走法,请容山人暂不奉告,还需到时才能揭开谜底。”

    袁时中似乎有些不甘心,他又追问着:“遁去何处?”

    “东、南两个方向,皆利我小袁营。”

    “你算得可准,确能全营遁走?”

    “此等大事,岂敢妄言!”

    刘玉尺每当想出奇谋妙计之时,都会效仿三国时蜀相诸葛亮,以“山人”自居,既显其清高脱俗,又体现得意之形。

    袁时中听他一口一个“山人”,便即猜到他必是已然成竹在胸,心情也为之稍宽,他笑着说道:“但愿军师妙算得成,使我小袁营平安遁走!”

    刘玉尺则气定神闲地笑着说道:“将军请稍安勿躁,闯营耳目众多,不宜详述,一切但请听玉尺安排就是!”

    他说完话便即托词告退而去,军帐内,袁时中、朱成矩、刘静逸三人大眼瞪小眼,皆不知他葫芦里卖的究竟是什么灵丹妙药。

    …………

    片刻后,刘玉尺便即回到袁时中的大帐之中,此刻他的手里多了一份文稿,呈递给袁时中,请他过目一阅。

    袁时中就着烛火光辉,拿起书稿粗粗看过一遍后,不觉在心中奇怪刘玉尺究竟是何意,便谦逊地说道:“军师,这究竟何意,还需得你给我解惑啊。”

    刘玉尺微微一笑,便开始解释起来,原来这是模仿《千字文》的样式,而写出来的四言押韵体诗词,主要就是歌颂李自成的不平凡,以及他的颖悟多力,还有就是写他起义后如何屡败官军,威震中原。

    其中有一段更是他的得意之作,刘玉尺不知不觉间便将原文给读了出来:

    “诞膺天命,乃武乃文。

    身应星宿,名著图谶。

    吊民伐罪,四海归心。

    泽及枯骨,万姓逢春。

    德迈汤武,古今绝伦。

    袁时中听到这里时,突然叫停问刘玉尺“诞膺天命”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刘玉尺连忙解释说就是“承受天命”的意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