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1章 知行剧社

    第2451章 知行剧社 (第2/3页)

一个负责艺术,一个负责市场。

    然后再找一个社长来统筹大局,这件事基本就差不多了。

    周不器道:“传统戏剧想要符合当下的市场,就一定要改。可是,也不能改得太多,改太多就失去了戏曲本源的特色,不能改成四不像。就像比基尼京剧似的,简直滑天下之大稽。”

    李心婉的妈妈是最高兴的,她没想到自己竟然有机会成为领导整个市场派昆曲界的“女强人”。当然,这要多亏了宝贝女儿,很幸运地认识了一个好金主,同时也要感谢周大老板的信任和支持。

    她早就得到消息了,所以也有所了解,笑着说:“就像相声似的,德云社的郭老板在说起传统相声的时候,也能得到满堂彩。可是很多传统的相声名家讲传统相声,就很难得到这样的效果。原因也很简单,就是郭老板把传统相声里的那些跟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的内容给抛弃掉了,换成了现在年轻人能理解的东西。整个相声的框架、结构都没变,就是换了几个词,就能够引起听众们的共鸣了。”

    周不器觉得她说得太好,振奋地说:“没错,就是这个意思!传统的戏剧,我也实在看不下去。尤其是那些晚会的戏曲节目,真是要多难看有多难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演员的选择。昨天我去杭城,跟马总去了一个小剧社,里面有唱曲的表演,我真是……以前我还不理解,勾栏听曲有什么意思?去了之后我算是明白了古代文人墨客为什么都会迷恋秦淮风情了。那唱的是什么我还真听不太懂,都是方言,可那语言听得我真是……感觉骨头都酥了,唱曲的女孩儿可能也就十八九岁,那还真是地道的江南特色。外在形象和年龄,一定是不可忽视的一关。”

    那些重量级的戏曲节目……比如春晚上的节目。

    这可太重要了。

    所以节目在挑选戏曲演员的时候,都是选最优秀的那些名家,通过他们强大的艺术造诣,来给作品添光增彩。

    这也是传统习俗。

    可这就不符合现代审美了。

    在人物角色上,是一个20岁的小伙子,却因为要追求艺术造诣,选了一个50岁的名家来扮演……这怎么能让年轻观众产生共鸣?

    甚至一个20岁的女孩子,可能也因为艺术造诣的要求,选了一个60多岁的老爷子来表演。

    一场戏,明明是两个二十来岁的俊男靓女在谈恋爱,这本就是最美好的事情。最后在舞台上呈现出来的,却是两个老头子在浓情蜜意地谈恋爱,让人目瞪口呆。

    就算是有着顶天的艺术性,又能有多少市场需求?

    就像德云社的相声。

    要说艺术性有多高,实在不怎么样,很多表演者的相声基本功都不够,只能在台上插科打诨……可他们却能引来观众们的强烈共鸣,成为相声的振兴功臣。

    李妈妈也是这样的观点,“对,《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首要就是演员选择的成功,一定要重用年轻人,就像……就像拍电影一样,一定要选跟人物角色相适配的演员,这是大前提。”

    周不器就很满意。

    又说了几个剧社的运营思路,基本都很吻合。

    这也不奇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