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价值观的改变

    第三十四章价值观的改变 (第2/3页)

上,让士族的权力得以固化。

    在此后的几百年中,士大夫群体中只有孝子,不见忠臣;家族的荣光,重于国家的兴亡。

    道德、思想、价值观都被国家引导到了一条偏路上,从晋朝立国,到武则天屠杀门阀之间的数百年内。世家门阀的表现,在后世人看来十恶不赦。

    但在他们生活的那个年代,士大夫们却只是尊崇着道德观念,以高尚气节秉持终身。

    只是这份士大夫们所秉持的高尚气节,只有在那个特定的时代,才是符合当时的道德的。

    这也是为什么一代代皇朝覆灭,而五姓七家却能屹立不倒的原因。

    并非是简简单单的九品中正制,就导致了上品无寒士。也并非门阀大族就是强盛到可以改朝换代。而是当时的道德观念,并不觉得为国家忠义至死,是一件高尚的事情。

    相反,为国家、为百姓呕心沥血,罔顾家族利益的人,在后世看来是英雄豪杰,在当时却可能是被天下唾弃的败类,一如赵高、蔡京、秦桧。

    有晋朝这“珠玉”在前,张瑞当然对统一思想,重塑价值观一事非常慎重。

    这里也体现出得国极正的好处,孟朝建立一直以来都走的堂堂正正。

    从走出黑山,还在难民人流中飘荡那一刻起,张瑞就给自己赋予了大义标签。

    从起兵那一刻起,孟朝的圣人皇帝张瑞,就不是为了篡逆夺朝,而是为了驱逐胡虏,救济斯民。

    这一点,虽然张瑞自己都不信,但摆在台面上,是极为光明正大,浩气凛然的。

    这导致之后的一系列政治举动,都占据了道德制高点。

    无论是救济灾民、缴平匪寇、讨伐董卓、还是平定诸侯、攻伐胡虏,都被冠以匡世济民的名义。

    甚至孟朝大军攻克了帝都洛阳,这种犯上举动,都有辉煌正义的理由。收敛先帝遗骸,掩埋修葺汉室陵寝,重新祭祀历代皇帝宗庙,复迎刘氏皇帝于京都。

    及至最后,张瑞也没有废黜刘氏天子之位。只是天下百姓都抛弃了刘氏,愿为孟朝子民。

    可以说,无论是在大义的宣传上,还是实际的宽仁亲爱百姓方面,张瑞都配得上得国极正这个评价。

    因而在廷议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