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苏则的不世之威

    第三十七章苏则的不世之威 (第1/3页)

    谈及胡人将领,总是容易让人联想到安史之乱。似乎是一个胡人将领就将大唐搅的天翻地覆。

    但其实安禄山的叛乱并不严重,以唐廷的军事实力,剿灭安史之乱易如反掌。

    叛军打到潼关下面,就已经是强弩之末。连攻近五个月也打不下潼关。

    后来讨平安史之乱的主力,精锐边军之一的朔方军此时已经在河北大败史思明,连战连胜。郭子仪、李光弼率领精锐边军已经开始向叛军老巢范阳逼近。

    唐廷人心未失,安禄山主力大军又钝兵天下雄关前接近半年,于是河北十七郡集结义军二十万人。共推颜真卿为盟主,起兵讨伐安禄山。

    同时安西、北庭、安东等仍忠于唐廷的绝对精锐边军,正源源不断的向中原汇合,势要一举荡平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可笑胡人叛将。

    可以说安禄山天宝十四年十一月起兵叛乱,天宝十五年五月就败局已定。这也是为什么唐玄宗前期一直不肯相信安禄山会起兵造反,敢起兵造反。

    短短半年的时间而已,在一个强盛帝国数百年的时间范畴上看,连打个喷嚏都不算。论威胁程度,论牵涉地区,连汉初的七王之乱一半水平也没有。

    而这两场战争同样是叛军钝兵于坚城之下,最后却走向完全不同的结局,唯一的原因就是两位当朝皇帝对军事的干预程度不同。

    虽然两人前期都是一代明君,但汉景帝绝不插手军事指挥,完全由周亚夫指挥战事。所以趁着吴军钝兵淮阳城下,汉军截断了叛军的后方粮道,于是大败叛军数十万。

    而唐玄宗则是微操达人,放着郭子仪、李光弼、哥舒翰、高仙芝等无数军事名将意图掐断叛军后路的军事部署不用,不等精锐朔方军打入范阳,就自己微操指挥前线,强逼潼关守军出战,结果唐军中计被伏,近乎全军覆没。

    于是潼关失陷,长安失守,安史之乱彻底糜烂,无法收拾。

    又来了后世网友那句最经典的话,“在皇位上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